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日前在《人民日報》要聞版發表署名文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十五五規劃建議關於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部署提出論述。何立峰擁有深厚財經背景、歷經福建地方與中央要職歷練,不僅是習近平親信幹將,更是川普2.0執政以來,中國對美經貿交鋒主導者。他的文章反映中國當前經濟路線核心邏輯,不僅要穩住內需,更要在全球產業鏈劇烈重構關鍵的時刻,提升中國生產力質態以取得大國競爭的戰略主動權。

何立峰代表中國政府,先後於日內瓦、斯德哥爾摩與吉隆坡三度與川普政府高層進行談判,議題涵蓋關稅升級、供應鏈重組、技術出口與稀土管制處理。在這場無硝煙的貿易攻防中,何立峰展現高度戰略韌性與協商技巧;既堅持中國政策底線,也靈活利用談判場域爭取中方利益,包括以暫緩稀土出口管制換取關稅降低、爭取航運成本壓力減輕,以及試圖換取對中國企業施壓的緩和。他的角色,成為美中關係在高度對抗下維持最低限度接觸的管道。

然而,在談判桌之外,中美之間的競爭本質並未改變,反而從關稅與技術管制等表面矛盾,逐步轉向更深層的生產力對抗。生產力競爭,其實是制度能力、技術創新與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全面比拚。川普政府對中國的壓力戰略,不再僅局限於貿易逆差與產業補貼,更強調「去風險化」供應鏈調整,並對中國新興產業如AI、半導體、清潔能源進行高強度技術封鎖。這些政策雖有經濟意涵,但更重要的,其實是試圖壓制中國在「新質生產力」的躍升。

在如此背景下,何立峰發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文章,實質是面對大國競爭壓力的中國戰略應對宣示。文章三大核心觀點:一是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包括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歷史、理論與現實邏輯;二是深入實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任務舉措,包括部署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產業升級等重大任務;三是全面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要因地制宜整合地方優勢資源,打造符合區域條件的生產力體系。這些觀點,不僅矯正中國過去「一哄而上」政策傾向,也回應地方政府與企業的資源錯誤配置與效率低下問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何立峰對「新質生產力」的界定,與美國主導的生產力邏輯有著本質差異。美國以精實管理與人本導向為核心,參考源自日本豐田的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強調流程優化、員工參與、持續改善,以及降低浪費。這套思維影響深遠,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經營效率典範。

而中國的新質生產力則強調「創新主導」、「要素重組」、「科技驅動」與「國家推動」。背後隱含高度依賴政策設計與資源調度的體制動員邏輯,並企圖在特定戰略領域取得技術主導權。這樣的生產力發展模型,在短期內或可迅速突破技術瓶頸,尤其是在中央統籌配置資源、國企與科研單位齊力協作情況下,常能催生出如高鐵、5G、電動車等「集中力量辦大事」成果。

但長期而言,若忽視市場需求與創新機制內生驅動,可能導致資源浪費與創新瓶頸。例如,中央要求全面實施「人工智慧+」行動,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固然可帶動數位化升級熱潮,但若無法形成良性市場競爭與創業創新生態,就可能淪為政策驅動的形式主義。

從台灣角度觀察,中國當前「新質生產力」戰略,既是對外部科技封鎖的主動反制,也企圖調整內部結構性經濟瓶頸。但其內涵仍強調中央主導、國企引領、地方響應的政策協同體系,與美國重視創業精神、人才驅動與市場選擇的體系大相逕庭。這種「計畫驅動創新」與「市場驅動創新」根本差異,預示未來中美生產力之爭,不僅是技術與資本競賽,更是制度效率與創新哲學的對決。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新質生產力 #何立峰 #創新 #戰略 #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