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鄭麗文主席8日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這一舉動本是展現歷史反思與人道關懷,卻因為秋祭的追思名單中包含了吳石在內的幾個共產黨地下黨員,而同時遭受藍綠的抨擊。綠營指責她「賣國通敵」,藍營內部則質疑她「背叛黨國」。這場風波恰恰揭示出台灣政治的荒謬現狀——任何超越黨派、談論和解或和平的行動,最終都會被「顏色政治」撕裂。這正是為何在當前政治架構下,要談兩岸和平,首要前提就是要先政黨輪替。

民進黨執政8年,把「抗中保台」變成信仰式動員,將兩岸議題妖魔化為「愛台與賣台」的二元對立。任何理性聲音,不論出自哪一方,都難逃政治審判。鄭麗文追思白色恐怖,本意在於提醒社會:真正的自由與和平,來自對歷史的誠實與反思,而非操弄敵意。然而在民進黨主導的輿論氛圍下,這種思考空間幾乎被消滅。只要有人談「和解」,就被打成「親中」;只要有人主張「對話」,就被罵作「投降」。這種政治結構若不打破,任何和平倡議都無法萌芽。

國民黨內部同樣擺脫不開當初那種「國共勢不兩立」的思維,許多大老紛紛跳出來批評鄭以國民黨黨主席之尊公開紀念共諜,是誣衊了「黨格」。這一方面是因為礙於島內的「反中」民意,另一方面也是擔憂明年的地方選舉與2028的總統大選,國民黨會更被民進黨「抹紅」。

鄭麗文出席追思大會所受的攻擊,正可視為台灣社會民粹高漲的警鐘。當一個政治人物連向白色恐怖受難者致敬都要被質疑動機,這個社會就早已被意識形態俘虜。若台灣繼續讓民進黨以「抗中」之名操弄恐懼,只會讓和平更加遙遠。真正的勇氣,不是在口頭的喊話,而是在面對仇恨時仍願意堅持理性與善意。

鄭麗文主席若要讓「和平」成為可實踐的政治目標,就必須將國民黨帶回到現實主義與務實論述的軌道上,團結內部、妥善溝通、謙卑請益,最後形成默契。唯有如此,才能爭取更多社會共識。對於一些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外交或兩岸事務,鄭主席更應該謹言慎行,不論是發言、論述都要十分謹慎,避免被放大檢視,讓民進黨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政治單靠理想不足以成事,唯有取得執政權才能將理想訴諸實踐。作為一個在野黨主席,鄭麗文不能只是反對,而是要提出能讓多數台灣人安心的和平路線圖,包括強化國防而非挑釁、防止戰爭而非延長敵意、恢復兩岸經貿與教育交流而非全面封鎖。唯有如此才能讓兩岸和平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可被人民信任的選項。

政黨輪替,不只是權力的轉移,更是政治文化的更新。唯有在民意重新授權下,台灣才能釋放出新的「和平」願景,打破長年以來綠營的「反中」壟斷。當一個不以仇恨為基礎的新政府重新上台,才可能與北京建立理性對話的起點。兩岸之間的和平,不是靠單方面「喊出來」的,而是透過政策信號、外交修辭與制度性溝通才能逐步恢復。

總而言之,沒有政黨輪替,就沒有兩岸和平的契機。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勇於喊話的政治人物,更需要能夠改變政治現實的領導者。鄭麗文若真心希望為台灣帶來和平的未來,就應該「團結國民黨,聯合民眾黨」,以2028勝選作為唯一目標,結束綠色執政,讓人民有機會重新選擇一條通往和平與繁榮的道路。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鄭麗文 #和平 #政黨輪替 #兩岸和平 #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