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定調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統一進程加速推進。但不容否認,兩岸政治矛盾無解、協商中斷許久,台海戰雲密布,台灣多數民意對統一疑慮仍深,統一是大陸單方面的議程。站在兩岸人民幸福的立場,無論2028是否政黨輪替,所有關心兩岸前途的人,都應思考幾個相關問題。

大局對促統有利

首先,陸方為何出現「新階段」的定調,並強化促統輿論攻勢?絕非台灣光復80周年、或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等單一事件觸發。從大陸黨政運作體制角度觀察,應是在10月底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討論「十五五規劃」時,在對台政策或統一問題上,黨內高層形成一定共識,會後由各部門台辦單位開始執行。

第二,台灣如何回應大陸「推進統一」?民進黨與賴政府都以高調、強硬的態度反對「推進統一」,甚至要求國民黨對沈伯洋遭大陸立案偵查一事表態,看不出有改變錯誤國家定位的可能性。國民黨、民眾黨等在野政黨則忙於黨內事務和2026選舉,多數不願觸碰敏感的統一問題,對兩岸問題採攻勢策略的新任主席鄭麗文,會如何回應此事,令人期待。

第三,美國會如何判斷?華府多間頂尖智庫最近一個月內連續發文,認為台灣、美國應保留大陸對和平統一的希望。相較於近年俄烏戰爭期間,西方多以「兵推」來預設台海未來戰爭可能性,愈來愈多智庫轉而希望以「和平推」尋求兩岸和平解決分歧、避免軍事衝突的方案。

大局對統一有利,但實事求是,解決兩岸問題不能一蹴而就,若把「加快統一進程」當成「速統」,將會引起反效果,甚至出現顛覆性錯誤。但是,這並不意味兩岸政治問題可以無限期拖下去,愈拖雙方代價愈大,這是不爭的事實。關鍵在於雙方要有智慧、有定力、有步驟地凝聚共識,尋求解方、從民間、輿論和智庫倡議推動,再爭取主流民意與政黨認同。

回顧自1990年代以來,兩岸和美方為促進台海和平、化解敵對關係的積極態度,及各方執政者相向而行,致力於發展兩岸關係的正面舉措,可以總結三點經驗:其一,戰略模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自表述」,和而不同;其二,中程與遠程相結合,分階段處理、不急於終極解決,如美方提出「中程協議」、兩岸先後提出「和平協議」等;其三,基於各自法理基礎尋求交集、謀求共識。

三階段實現統一

兩岸統一當然是清晰化、以改變分治現狀為目標的政治進程,但這並不妨礙上述三點經驗。以九二共識為例,即便民進黨如何否認,兩岸許多人認為其中蘊含著「各表」的智慧。既然如此,「各表」精神也可以應用於雙方對一國兩制的闡述上。

陸方可以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實行與大陸不同的制度,這是陸版「現狀一國兩制」;台方則主張,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一部分、目前實行與台澎金馬不同的制度,這是台版「現狀一國兩制」。依照各自憲政體制,互視對方為一國之下的不同地區,至於這一國是PRC還是ROC,可以「各表」。

習近平2019年對台重要演說,並未躁進促統,而是分階段、有步驟拆解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交流對話;第二階段,雙方達成國家統一願景;第三階段才是在台灣實行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台灣社會對前兩個階段並沒有太大異議,最主要還是擔心一國兩制之下,失去既有制度與生活方式。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明定「國家統一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也提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雙方只要基於各自憲法,「達成國家統一願景」本不是問題。2005年連戰訪陸,就曾與北京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國民黨需要一位有格局、有智慧的領袖,再與北京達成「兩岸和平統一共同願景」。

「兩岸和平統一共同願景」不是立即統一,而是雙方領導人向對方人民互釋善意的「中程方案」。在和平統一願景之下,大陸停止對台備戰,台灣人民在兩岸交流融合中逐漸感受和平的紅利、統一的好處,心靈契合的統一就水到渠成。

#一國兩制 #統一 #願景 #各表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