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紐約市選出年僅34歲的新任市長曼達尼(Zohran Mamdani),創下多項紀錄,他不但是紐約市首位穆斯林市長,也是最年輕的紐約市長。他打敗獨立參選的前紐約州長古莫(Andrew Cuomo)和共和黨的斯里瓦(Curtis Sliwa)等老將,並贏得50.39%的高票率。他獲勝的重要原因是他以一句簡單卻有力的口號:「Make New York affordable for all(讓紐約人人都能負擔得起)」,成功打動選民。這場勝利不僅改寫紐約政治,可能帶動美國另一股政治風潮,更重要的是「可負擔」(affordability)成為全球都市年輕世代共同的呼聲。
紐約長年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近年來房租飆漲、交通混亂且昂貴、托育費用驚人,讓年輕族群、工薪階層與新移民難以立足。曼達尼在競選中直言:「紐約不該只是億萬富翁的遊樂場,而應是所有勞動者都能負擔得起的城市。」
他提出「凍漲房租、擴建平價住宅、免費托育、免費公車」等具體政策回應民眾痛點,並將「人民對抗特權」的論述與經濟現實結合。根據《ABC News》選後民調,「生活成本」是選民最關心的議題,也是他勝選的最大關鍵。
他的勝選象徵著紐約這個城市政治的轉向:從追求「成長與發展」轉向「生存與負擔」,從崇拜摩天大樓與吸金能力,轉向思考一般市民能否在「大蘋果」中得以安身立命。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台灣的青年族群,尤其是在台北市,同樣面臨難以負擔都市生活的現實。1990年代歌手林強在「向前行」這首歌中高歌「阮欲來去台北打拚,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台北市成為全台的逐夢之城。但是這十幾年來,房價、租金、物價的上升,加上薪資長期停滯,使「台北夢」逐漸變成去留兩難的「台北困局」,機會與資源集中在這裡,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又壓得喘不過氣。
台灣社會雖然不像紐約那樣極端貧富分化,但同樣陷入結構性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第3季的台灣房價所得比(按:指中位數住宅價格與家庭年可支配所得的比值)全國平均為10.82倍,台北市更高達16.6倍,為亞洲之冠。
這種壓力正在改變年輕世代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台北青年選擇搬往新北、桃園或台中,尋求相對便宜的生活;結婚與生育年齡不斷推遲,甚至出現「逃離首都」的社會現象。
台北市教育界近年出現「教師荒」的現象,許多公立學校招不到人或留不住老師。在正式教師部分民國114學年度,公立國中開缺281人、報到248人,缺額為33人。公立國小開缺364人、報到254人,缺額為110人。113學年度的代理教師懸缺1868人,114學年度代理教師需求約1947人。教師荒表面上是人力問題,實際上也正是反映台北生活成本的壓力。
一名新進教師月薪約4.5至5萬元,在北市租屋成本就佔去一半;若是成家或育兒,托嬰與幼兒園開銷又是一筆沉重的負擔。許多年輕老師因此選擇回中南部任教,或轉往生活成本較低的縣市。教師荒連帶受到衝擊的不只是人口的流失,也將會影響台北市的教育品質與未來的競爭力。
「讓城市可負擔得起」,正在成為下一個世代關注的政治核心命題。世代正義與社會永續遠比大國博弈、意識形態競爭更貼近生活本身,當政治遠離生活,制度信任與參與意願就會崩解,民主政治也將面臨挑戰。曼達尼的激進政策能否實現有待觀察,但至少透過民主機制提供了改變的可能。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