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開始要總結2025全年得失,準備迎接新年份到來的11月份,一場颱風讓飽受風災所苦的台灣南部與東部地區,再度得繃緊神經,直到年底都要嚴防天災。極端氣候使全台從南到北、從春天到冬季,每寸土地無時不刻待要對災難提高警覺,如何善用我們的科技實力,減少各式各樣突如其來的災害衝擊,時為歲末年終之際要嚴肅思考的新課題。
如以台灣各地區今年的受損情況來看,毫無疑問的,花蓮堪稱最大的受災戶,規模罕見的地震、密集襲來的颱風,以及兩項傳統災害交叉衍生形成的堰塞湖,讓花蓮於一種隨時都不安全的氛圍下,不僅觀光發展受影響,以往常被提出討論的交通建設也減少了聲量。如何善後與進一步的災害警示防治,更受到廣泛的關注。
以剛發生不久的堰塞湖事件來看,由於當地的地形複雜,即使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也難以快速抵達現場,不只善後處理相當棘手,平時的現場監控也是難度極高。
如果把時間往前拉,花蓮外海大地震後陸續傳出的中橫公路損毀、市區大樓傾斜倒塌等現象,乃至更早些年的普悠瑪火車出軌,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的事件,透過電視畫面都令人看得怵目驚心。這些情況共同凸顯的問題是,我們對下一次災害降臨的時間與可能出現的形式,目前來看均難以掌握,屬於人禍的部分要全力的防堵,屬於天災的部分更要盡到人事,窮盡一切的方法,防範災害於未然。
以之前的地震善後和堰塞湖事件來看,災害發生後的首要之務,當然是失聯人員的發現與搶救,此時透過科技器材的輔助相當重要。由於災害現場受制於環境及通訊不良,需要無人機等新科技工具的協助,但不容否認的是,台灣此方面的運用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一來是政策力推的方向偏向於軍工領域,較少提到救災的廣泛運用,上次的花蓮地震即發生本土無人機幾經測試,仍難以勝任的尷尬情況,於是轉向國外尋求支援,專業技術能力更佳的土耳其無人機團隊,成為救災過程的主力隊伍。
災害發生時救人如救火,如何快速、精準的掌握災害現場人數與位置,才是當務之急,擺在眼下的事實是,台灣此方面的科技實力還待提升,因此務必要加強與外國專業團隊的合作關係。
更重要的是,台灣運用科技能力於救災場域的測試,實需要政府提供更多資源挹注,具體的說,我們重點發展的軍工產業,實有必要在戰爭武器的精進之外,也把救災實務如何發揚光大列為重點項目。
導入科技運用於救災場域,非只於善後的過程,更需要在防範於未然上多多努力。
台灣無時不刻承受極端氣候的試煉,以眼前的情況來說,直到11月都還罕見地出現颱風,接下來由鋒面帶來的雨水更需要擔心,有極大的機率會讓反覆出現的土石流進一步的惡化。
當2018年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車,共造成18人死亡、逾200人輕重傷的事件發生以來,科技界就持續提出呼籲,務必善用科技預警能力來處理問題。
這部分,我們同樣要放下科技大國的身段,學習國外全天候24小時監控邊坡的技術,在容易發生土石流的地段廣設偵測器,並配合常態運行的火車與人工智慧技術結合,透過那些數以萬計微弱訊號的分析,找出規律性並進行預防性維護,一旦出現數據偏離正常值或異常,立刻發動養護工程,即使無法杜絕土石流爆發的走山事件,起碼得做到損害的有效控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