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表示,對於未來中國提升勞動生產率空間,首先要搞好教育,特別是農民工子弟的基礎教育,推動企業加大在職培訓的力度,讓職工創造更大價值,還要暢通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提升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白重恩表示,「三重壓力」比較精確地描述了當前中國的情況。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目標定為5.5%左右。對於這個目標,白重恩認為是很進取的增長目標。中國的疫情時有出現,全球疫情防控面臨很大不確定,而地緣政治衝突又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這些對於消費增長有負面影響,同時不確定性讓企業在做投資時更為謹慎,不願冒險。
近年來,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一直在持續提升。今年2月,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人民幣14萬6380元/人,比上年提高8.7%。
白重恩表示,中國還不是最發達國家,人均GDP和最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所以有一定的後發優勢,追趕的空間比較大,所以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會快於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也會跟著增長。
談及如何挖掘增長空間,白重恩給出了三方面建議。
首先,要搞好教育。人力資本分兩部分:勞動力的品質和可投入生產中的勞動力數量。教育程度跟人的生產力有很大關係。再者,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效率還有提升的空間,特別是勞動力市場中人員流動的效率還可以提升。此外,企業也要下力氣更好地為職工提供學習機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