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環球時報》24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任內首次「亞洲之行」第二站抵達日本,雙方領導人23日會談時又大談「中國威脅論」。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也是日本和平《憲法》實施75年。日本一些勢力仍在極力推動「厭中反中」情緒。「防範中國」成為「政治正確」。日本的「厭中反中」情緒變本加厲、渲染「中國霸權」的日媒與反中勢力相互利用。大陸日本問題專家認為,自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態度便逐漸發生轉變,並且在美國因素的影響下,在處理中日關係時已誤入歧途。

《環時》報導,日本「反中厭中」情緒還向經貿領域蔓延。近40年來,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一直關注日本的涉中輿情, 5月11日,日本參議院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意味著在法律層面推動與中國在科技、經濟、學術往來等方面「脫鉤」。該法案本身並沒有點中國的名,但從今年初到現在日本各界的反應看,該法律直接針對中國。

陳言說,回顧5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那段歷史,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而當時的中國仍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期,兩國發展情況差異很大,但中日在民間感情上都支持邦交正常化。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日本也向中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等到2010年中日經濟規模發生逆轉,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日本仍未走出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失落期」。日本本應通過與中國的正常交往維持或改善經濟狀況,但日本輿論卻不斷渲染厭中情緒,甚至不斷預測台海局勢升級,鼓吹日本應站在台灣一邊,並在軍事上遏制中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陳言先後接觸過數千名日本工程技術和經貿領域的人士,也採訪過很多政要和大企業主管。一些日企最初願意和中國企業分享先進技術,但當中企科研水準迅速提高時心態就發生變化。特別是最近10來年,不同國家的企業比的是研發速度、生產規模、數位化發展、市場占有率等,相對中企而言,日企在很多方面已自歎不如。

因此,陳言表示:「在已經落後中國的大背景下,日方還推出《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試圖與中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脫鉤』,不知道這還有什麼意義?但支持經濟安保,以此防範中國在日本成了『政治正確』。」

他還表示,中國對日本投資經常遭到非議。中國人投資旅館、飯店,幫助日本旅遊業吸引大量中國遊客,帶來巨大的旅遊收入,但一些日本媒體卻說中國人在「炒房地產」,甚至中國人購買一些常年無人要的土地也被說成是「蠶食日本國土」。

《環時》報導,陳言表示,上世紀80年代,很多會中文的日本人,特別是新日鐵、日本航空的企業家與他交流時用的都是很典雅的表述,有的「之乎者也」說得比中國人還自然。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政治人物在演講時還會大量引用中國的典故。陳言記得自己問過自民黨的人,宏池會中的「宏池」是什麼意思,對方說,出處是中國東漢學者馬融《廣成頌》中的一句話:「棲遲乎昭明之觀,休息乎高光之榭,以臨乎宏池。」這表明,老一輩日本人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瞭解中國歷史。

但這些年,即使是會中文的日本人,和他談論更多的是和中國的商業糾紛、中日經濟差距或民間對立情緒。在人均收入方面,中日差距逐漸縮小,特別是很多日本人的收入多年沒有變化,中國百姓變得越來越富有讓他們感覺很不是滋味。他認為,如何改善中日關係,確實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 #日本 #厭中 #情緒 #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