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你呀!醫學的臨床很困難,農業更難;要管到天上30公里、地下33公里;田間試驗要求的數量,也比醫學臨床還大。」正瀚生技董事長吳正邦用一句話,鋪陳一段台灣農業化學產業十年堅持的故事。
根據《財訊》報導,成立於2013年的正瀚,專注於農業生技新藥,2015年登錄興櫃,因為獲利亮眼,曾經是興櫃股王。不料,2016年送件申請上市最後遭到退件;2018年股東會通過再次申請上市,但最終沒送件。直到今年10月,終於獲准在上市創新板掛牌,此次在證交所內審就長達9個月。
也因此,正瀚的掛牌受到矚目,除了本身的發展性,也被視為證交所力推生技股上市的積極態度。吳正邦談起這段過往,一笑釋懷:「我們花了10年在台灣建立一套完整的國際農化新藥開發系統,剛剛到達登山口,準備要爬山了,現在上市時機剛剛好。」
根據《財訊》報導,10年前,65歲的吳正邦在美國農化產業做了30年,有意退休。他盤點自己公司,二手儀器不值錢,只有智財軟體最值錢,「我花好幾千萬元搞的軟體作廢多可惜呀!我又不願送給老美,就想回台灣送人。」講著講著,這位現年76歲的老董坦率地說:「我從小就是吃台中復興路那家肉圓長大的,回台中住還可以吃肉圓。」
回台後,他左看右看沒瞧見門當戶對的好對象,於是先拿100萬元開公司成立小型實驗室,邊做邊找歸宿;沒想到本來要徵兩個博碩士生幫忙,卻來了50多人應徵,讓他覺得撿到寶;「台灣產學合作意願很高,院長下面有一堆教授和博士生,像肉粽頭一樣,這種研發動能哪裡找?」
《財訊》報導指出,台灣的農業發展雖然不斷精進,但民間的農化產品以專利到期的學名藥為多,當年像正瀚這種只做新藥的公司,幾乎沒有。如今,正瀚投資超過20億元在南投中科中興園區設立台灣農業生技整合度最高的實驗中心,與多家大學都有合作。吳正邦很肯投資,最近5年正瀚的研發費用都占營收的20%以上,目前資本額9.7億元,近3年每年的研發費用也都超過兩億元。
《財訊》分析,先前正瀚上市受阻,有一個審查質疑點是當年沒有從美國帶回研究團隊,不匹配科技事業申請上市的技術含量;因此這幾年,正瀚按照國際規範,建立農化產業的科技研發、田間試驗、產品登記、市場布局4大要素,「我們應該是台灣玩得最仔細的」,技術含量早已無人質疑。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