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500指數在5月創下歷史新高,整個月大漲約4.8%,創下2003年以來最佳同期表現,但事實上其超過75%的漲幅全來自蘋果、Alphabet、微軟、亞馬遜、Meta和輝達(Nvidia)這6檔大型科技股的貢獻。而回想起2023年,美股也是單靠「科技七雄」(Magnificent Seven:微軟、輝達、蘋果、Alphabet亞馬遜、Meta和特斯拉)就一飛沖天。
標普500指數在5月上漲近5%,但標普500等權重指數5月漲幅卻低於2%。在今年第一季,這兩個指數之間的差距還不到0.5%。
BMO Wealth Management美國投資長Yung-Yu Ma表示,現在市場相對狹窄,且最近漲勢越來越集中,實際上驅動盤勢的股票變得更少,就健康的市場而言,這不是你想看到的情況。
但有些分析師認為由少數幾檔科技巨頭主導市場,這不一定是壞事。Counterpoint Global表示,就歷史來看,自1960年代以來,在市場集中度不斷上升的期間,標普500指數的表現往往更強勁。
許多空頭喜歡拿「科技七雄」及美國前十大市值股裡的科技公司享有巨大的估值溢價來說嘴。但這些公司也貢獻了絕大部分的企業總體獲利。換句話說,目前的經濟基本面證明投資人現在支付的溢價是合理的,儘管投資人對這些公司未來獲利增長所抱持的超高期待最終能否實現,又是另一回事。
為了證明這一點,Counterpoint Global在報告中指出,美國所有上市公司(包括所有在紐約證交所、那斯達克交易所和美國證交所上市的公司)到2023年的經濟獲利(Economic Profit)總計為4810 億美元,其中市值排名前十大的公司貢獻約3310億美元。也就是說,這些公司佔美股總體市值27%,卻貢獻了總體獲利近7成。
更重要的是,雖然美股現在比1960年代更加集中,但並不比其他已開發市場失衡。截至去年底,瑞士、法國、澳洲、德國、甚至是加拿大股市,其前十大市值股佔整體股市的集中程度都超過美國。
今年初以來,多頭對於這波上漲行情從科技巨頭向外輪動的期望基本上已經落空,但根據Counterpoint Global研究,行情輪動對於股市續創新高而言,可能不是必要的。
周三由輝達等大型科技股和半導體股領軍,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再創歷史收盤新高,費城半導體指數更飆漲4.52%。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