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4日鬼門開,台南市鬧區有少數人家維持傳統在家門口懸掛普度公燈,製燈技藝隨習俗逐漸式微,今年台南市有社造、地方創生案子都請老師教作,應景復刻鬼月傳統技藝。陳聚德堂3日晚間舉辦1場普度公燈工作坊,受到年輕學子青睞,有遠在基隆的大學生也來參加。
早期南台灣道路照明不普及,民眾每逢農曆7月期間,都會在家門外掛上1盞普度公燈,鬼月掛燈籠除了照明作用,還有指引靈魂回家、提供休息的用意,讓好兄弟感受人間的溫暖,這盞燈籠稱為「普度公燈」。
隨著社會進步,普度公燈從油燈變電燈,意義不變,持續在農曆7月照亮孤寂的靈魂。為了維持宗教信仰中充滿濃厚的人情味的習俗,台南市中西區在鬼月前夕,有公、私單位都成立工作坊,內容包括介紹普度公燈由來、意義與製作技巧。
赤嵌社區發展協會先在7月27日以社造經費首辦工作坊,請來竹編老師林英傑指導教作,25個名額迅速額滿,順利完成燈籠製作。一家民間企業3日在鬼門開前夕,以地方創生經費再辦2場工作坊,8個名額同樣額滿,還有海洋大學漁業科系陳姓學生獨自從基隆南下參加,學習製作燈具,他表示從小熱愛學作工藝,對這項快失傳的傳統技藝更有興趣。
因為陰森不討喜,台南市懸掛普度公燈只剩舊部落居民與部分廟宇,市區的米街澤祐堂每年固定在鬼門開首日掛燈,封住門口「五營」象徵「收兵」,是市區罕見仍掛普度公燈的寺廟,過去甚至設置「翰林所」,內有男堂、女室,備有浴盆、便器,提供好兄弟沐浴、休息的場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