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稻米產業鏈年均產值逾500億元,但農民常搶收,造成穀粒含水量高,米質差、耗費烘乾成本。中興大學今天表示,研發「手機拍照AI判識稻米成熟度」AI技術,農民只要手機拍照所獲穀粒含水數據判斷成熟度,與專業儀器測值差距小於1%,經技轉在3300公頃契作田區導入整合雲端服務平,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
俗話說「一流農民看經驗,二流農民看農民曆,三流農民看個隔壁」,一般農民透過稻穀含水量來判斷稻米成熟度,過去常用手捏、嘴咬來研判,割稻時機全憑經驗。
中興大學工學院長、智農中心主任楊明德表示,農會收購稻穀都要求穀粒含水量要低於30%,再經烘至15%,才能入倉收藏,否則恐會發霉或發芽;一般含水量30%穀粒平均需經烘乾30小時才能收藏,所以,穀粒含水量越低,價格越好。
但農民面對多變氣候常搶收,因穀粒含水量高,造成青穀率、米質較差、烘乾作業耗費高油電成本。為解決研判稻米收割時機難題,中興大學獲「AI計畫」補助,研發「手機拍照AI判識稻米成熟度」AI技術。
楊明德表示,研究人員用手機拍攝數千張穀粒影像,經檢測含水量,將相關資訊上傳給AI學習、辨認,經研究優化系統,農民僅需以簡易色卡夾夾住稻穗、透過手機拍照,即可獲得稻穀含水量,與專業儀器測定數據的差距小於1%。
興大表示,此項技術經技轉給宸訊科技公司,宸訊與弘昌碾米廠合作,在台南、高雄及彰化約有3300公頃契作田區,成功導入「稻米產業鏈垂直智慧整合雲端服務平台」,以大數據平台提供各農地最佳收割日、收割機媒合路線規畫及烘乾倉最佳化作業排程。
興大說,透過產業鏈垂直整合數位管理效益,協助上游端農民稻米收購價格每百台斤提升160元,中下游稻米加工烘乾作業減碳效益達1300公噸CO2。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