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最新研究,分析全台超過1萬9千名3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追蹤逾15年,探討5種健康行為者的平均壽命評比。結果發現,不抽菸的民眾平均可多活2.31年、多吃蔬果可多活3.25年;若保持5種健康行為,平均可多活7.13年,並減少28.12%的年度醫療支出。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5種生活型態與壽命的關聯性,分別為不抽菸、不過量飲酒、充足運動、多吃蔬果以及保持健康體重等行為,這是台灣首度針對保持5種健康行為可延長多久壽命進行的研究,也是國際上首次同時推估多項生活型態因子對醫療花費的總和影響,已於今年7月刊登於國際公共衛生期刊《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
該研究由北醫大公衛學院應用流行病學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羅偉成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台大公衛學院、中研院統計所共同合作,利用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分析台灣逾1.9萬名30歲以上成年人的健康數據,平均追蹤逾15年。
研究結果顯示,不抽菸的民眾平均可多活2.31年,並減少9.78%的醫療支出,而不過量飲酒者可多活1.62年,充足運動者可多活1.85年,攝取足夠蔬果的民眾壽命增加3.25年,而保持健康體重的民眾,平均可減少18.36%的醫療支出。
羅偉成說明,體重過重(25≤BMI<30)的民眾,壽命可能不會有明顯改變,但醫療支出卻比正常體重(18.5≤BMI<25)者增加了21.1%。這項結果也提醒民眾,健康行為不僅與壽命長短相關,也與生活品質及經濟負擔有密切關聯。
研究也發現,每周僅攝取1份蔬果的民眾,平均壽命明顯比一般人減少8.5年,而多吃蔬果的民眾則可多活3.25年。相較於其它國際研究報告,北醫大這項研究利用台灣本土健康資料進行推估,並使用較直觀的健康指標,闡述生活型態因子對國人健康的影響。
整體而言,全面採取健康生活型態者較長壽,比起僅有1項或沒有前述健康行為的人,保持5種健康行為的民眾平均可多活7.13年,並減少28.12%的年度醫療支出。
羅偉成表示,過去類似的研究結果在各國也發現明顯的族群差異,同樣是遵循5項健康的生活方式,新加坡研究為男性增加6.6年,女性增加8.1年的餘命;日本男性增加10.3年,女性增加8.3年的餘命;而美國男性增加12.2年,女性增加14.0年的餘命。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