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代號「慧龍專案」的水下無人載具測試平台,近來頻頻在蘇澳外海進行測試,也讓這項極為機密的計畫曝光。知情人士指出,雖然國防部表示慧龍潛艦非為特定軍事用途發展,但上月的,卻以成功的完成發射1枚海軍SUT重型魚雷的操雷測試,而近日有軍事迷拍攝到慧龍水下無人載具停泊在乾塢內,清楚露出兩具魚雷發射口的照片,更證實具水下作戰的運用彈性。
根據軍事迷所拍攝到的照片,「慧龍」水下無人載具全艦外型幾乎全部曝光,艦艏有2處方形魚雷發射管射口,以一左一右並列,其中一具魚雷管的艙蓋也被打開,前方還架設2個裝設魚雷的U型托架,顯示魚雷置放方式,是由發射口填彈。
知情人士表示,「慧龍」水下無人載具有一個相當重要功能,就是為我國自製潛艦魚自製魚雷管技術進行測試驗證,尤其是未來7艘後續潛艦的需求,因此透過國外技術轉移,進行魚雷管的國造計畫。
上月底「慧龍」成功利用海軍現役的德製SUT重型魚雷進行發射操雷,顯示國外技轉自製的魚雷管已初步已達成當時規劃的設備規格。
據了解,中科院研發代號「慧龍專案」的水下無人載具,實際排水量超過200噸,並非外傳僅100噸,去年12月就已開始測試,預計要花1年時間測試。據了解,水下無人載具優點包括使用電力,非常安靜,且體積小,不易偵測,無人操控是未來水下武器發展的趨勢。
未來將以專責測試潛艦各項國造偵蒐裝備性能,包括紅區裝備的聲納在內。此外,載台上方有類似潛艦帆罩式的裝置,也配有魚雷管,潛艦各項功能可說一應俱全,傳出還規劃可施放小型無人艇具,可對敵方目標進行監控鎖定及攻擊。
國防部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強調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未來將投入空中、水面與水下等無人載具科技研究。相關人士說,慧龍專案目前雖是以擔任國造偵蒐裝備的水下測試平台載具為主要任務,但在階段性研發完成後,可望進一步研製無人偵蒐攻擊潛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