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透過機器學習和系統生物學,分析果蠅和人類的大量數據,識別出影響壽命的關鍵代謝物,發現羥丁胺酸(Threonine,又稱蘇胺酸)可能成為抗衰老的治療標靶,而乳清酸(orotate)則剛好相反,這為長壽研究帶來突破。目前這項研究本週五(29日)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據美國《科學日報》(ScienceDaily)29日報導,通常,影響果蠅壽命的發現需要在小鼠身上進行測試,才能考慮應用在人類,過程費時且昂貴。而本次研究團隊直接跳過了這一傳統步驟,直接應用尖端數據分析技術來比對果蠅和人類數據。目前實驗結果已經發表,羥丁胺酸這種代謝物可能具有潛力作為抗老化療法。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160種果蠅基因型及120種代謝物,發現羥丁胺酸在特定基因型的果蠅中可延長壽命。此外,研究人員將發現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人類數據進行比對,找到在人類和果蠅中都保有的共同代謝物,並確認了這些代謝物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最終,研究團隊回到果蠅中驗證這些結果。

研究結果指出,羥丁胺酸與延長壽命有關,且其效果具性別和基因型特異性。高水平羥丁胺酸代謝物的個體壽命較長、健康狀況較好。研究主持人卡巴西(Pankaj Kapahi)博士指出,羥丁胺酸並非在所有條件下都有效,但在特定族群中具潛力,該研究為精準老化醫學開啟了新思路。

研究還發現另一代謝物乳清酸(orotate)對老化有負面影響,特別是在果蠅中,乳清酸抵消了健康飲食帶來的正面效果。人類數據也顯示乳清酸與較短壽命有關。卡巴西博士表示,希望這種跨物種比對的方法能被更廣泛應用,減少小鼠研究的需求。

文章來源:Crunching fruit fly and human data via machine learning and systems biology result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key metabolites that impact lifespan in both species
文章來源:Systems biology approaches identify metabolic signatures of dietary lifespan and healthspan across species
#代謝物 #羥丁胺酸 #Threonine #果蠅 #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