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材料系原名礦冶工程學系,原本的最佳出路是去煉鋼廠,現在,從台積電研發部門到本土、外商半導體設備、封裝廠及材料產業,都有成大材料系的人在領導。(圖/財訊提供)
成大材料系原名礦冶工程學系,原本的最佳出路是去煉鋼廠,現在,從台積電研發部門到本土、外商半導體設備、封裝廠及材料產業,都有成大材料系的人在領導。(圖/財訊提供)

AI時代,材料新勢力正在抬頭。11月8日,在第9屆成大材料系系友會舉辦的成材論壇前,也是系友、今年應邀成為論壇提問人的應材台灣區總裁余定陸,就冷不防對《財訊》採訪團隊丟出問題,「你知道馬斯克的星艦,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嗎?」

「答案是不鏽鋼!」他笑著說,這一點,就連材料系的學生也未必能猜到。因為過去碳纖維被認為是又輕又強的航太級材料,但是,當馬斯克要推進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時發現,絕大部分碳纖維工作溫度不超過攝氏200度,但經過處理的不鏽鋼工作溫度可達820度,足以承受登陸火星過程中的高溫。

新材料抬頭 共享產業趨勢

不鏽鋼的成本遠低於碳纖維,碳纖維每公斤成本超過135美元,不鏽鋼只有3美元。更重要的是,太空中溫度低至零下270度,加入鎳和鉻之後,不鏽鋼在低溫下不但不會變脆,強度還可提高5成。

不只太空旅行,半導體也是如此,為了實現更快、更節能的運算,台積電的研發團隊用上元素週期表上的各種材料:鎢、鈷等材料早已大量用在先進製程中,為處理這些過去不熟悉的材料,相關的半導體設備業者,一邊摸索新材料,一邊發展設備。

成材論壇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受到注目。這是台灣少見由系友會舉辦的產業論壇,逐漸成為南台灣科技業一年一度產業凝聚共識的舞台。

過去幾年,成大材料系系友會開會討論每年的論壇主題,他們在乎的是,討論這些題目是否真的能落地,對台灣產業帶來幫助。

他們看產業的角度和電子背景的人略有不同,例如,幾年前他們也討論過AI,就特別找來專家介紹AI用在模擬上,用在開發新材料帶來的機會;之後,成材論壇也討論過新能源,從氫能、風能到核融合,無不跟材料有關;更有一年,主題是創新金屬材料,因為金屬處理原本就是材料系的老本行。

有意思的是,《財訊》雙週刊也發現,成大材料系系友會的背景,讓這個產業論壇多了一點人味。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
#台積電 #AI #成大 #新勢力 #材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