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環保局2019年在鳳林鎮環保科技園區設置2套廚餘高效能處理系統,委由廠商代操作,將縣內家用廚餘轉化為固、液態有機肥料供農友及民眾使用,不過廠區操作過程神祕,前年又爆出業者將大量廚餘傾倒園區旁農地引發惡臭,花蓮縣議會今天為此安排現勘,了解廚餘處理現況,也提出改善建議。
花蓮家戶廚餘量每天平均約13至15公噸,過去多餵食豬隻,縣府2019年為防治非洲豬瘟,公告禁用廚餘養豬,並向環保署爭取6000萬元經費,在環保科技園區設置2套廚餘高效處理系統,每套每日可處理10噸廚餘,透過分選、瀝水、粉碎、擠壓、攪拌、加入超效生物還原粉菌種,讓廚餘快速腐熟發酵,轉換為有機肥料的固、液態土壤改良劑,提供民眾及農友使用。
花蓮縣議會專案小組今天前往環保園區會勘了解廚餘高效能處理系統運轉過程,不過廠區臭酸味濃郁,堆肥靜置廠又持續有黃色油水滲出流進水溝,議員憂心是否會流入一般排水系統,汙染周邊環境,加上目前廚餘處理廠只處理花蓮市、吉安鄉、萬榮鄉及卓溪鄉內的廚餘,質疑「高效能」的效果。
專案小組召集人胡仁順表示,今天專案小組會勘發現固態肥及液態肥處理難度不同,其中液態因含有油質,依現有代操廠商的專業及人力根本無法完全處理,可能對環境造成二次傷害,難怪每年都會換廠商代操,痛批高效能處理系統迄今已耗盡1億多元卻沒有任何成效可言。
對此,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長張華砡指出,廠房排水溝都有做節流設備,並要求業者定期回抽進到廠區系統循環處理,不過園區其他廠房的排水會進到滯洪池,為防止廚餘處理廠的油水流進池內,也會請廠商每天查看滯洪池的油水狀態。
環保局補充表示,目前場內的2套設備因只能處理20公噸廚餘,因此僅先處理人口較多花蓮市、吉安鄉,及距園區較近且堆置場較小的萬榮鄉跟卓溪鄉,不過今年有向中央爭取1400多萬購入一台直立式的發酵優化設備,不僅可處理約12公噸脫水後的廚餘,發酵時間也從一般堆置的10天縮短至5天,且產出堆肥率約7成,預計明年1月中完成設置並試運轉,希望能處理明年春節的家用廚餘。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