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23年陸企安裝工業機器人的數量,約占全球安裝量51%,超過日美韓德等國總和,並且來自中國供應商的比例逐年提升。且根據調研機構賽迪研究院推估,2026年中國大陸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人民幣200億元。
工商時報大陸組副主任李書良坦言,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作為世界工廠,其龐大的製造能力與全品類供應鏈為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隨著大陸社會也面臨少子化、老齡化,以及年輕世代無意願進工廠等引發的缺工難題,也成為大陸加速布局機器人發展應用的關鍵。
汽車巨頭比亞迪與優必選合作,實現人形機器人執行搬運任務,並與無人物流車、工業移動機器人協同作業,打造無人物流場景;獲商湯投資的眾擎機器人,也將於2025年導入工業應用,藉此補充高危險、高溫環境人力。
李書良表示,雖然目前發展主流仍為工業型機器人,但隨著技術不斷突破升級,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主力將逐步移轉至服務、醫療、教育等領域,面向大眾,實現全面普及化。
企查查數據顯示,大陸近10年機器人相關企業註冊量飆速成長,從2015年僅1.9萬家,至2024年達18.88萬家。深圳的創新企業如眾擎與優必選,以及浙江的宇樹等,已經推出多款具備高度仿生產品。近期眾擎一款旗艦產品、高度約170公分的工業人形機器人,以穩定且自然的步伐在街道行走,引起廣泛關注。
大陸近年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機器人、電動車、新能源等都包含在內。根據大陸官方《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其要在今年建立人形機器人初步創新體系,機器人大腦、肢體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到2027年前其綜合實力要達到全球領先水準。
李書良直言,最重要的是機器人要成為大陸經濟新的增長引擎,透過推動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逐漸擺脫過去靠房地產拉抬經濟的情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