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25歲網紅「千千」5月因胃癌病逝,她生前透露自己飲食不規律且愛吃辣,確診時已是晚期。醫師黃軒指出,近年胃癌開始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有不少年輕胃癌患者既沒家族史,也沒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關鍵原因在於外送成癮、高油高鹽、三餐不定時,讓腸道菌群失衡,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是現代飲食模式的「自食惡果」。
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研究指出,全球40歲以下人群的胃癌發生率正在上升,過去胃癌的發生經常與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但許多年輕胃癌患者不僅沒有家族史,也沒有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原因可能在於不規律飲食、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偏好、蔬果攝取不足以及常態性的外送文化。
黃軒表示,這些飲食習慣正是腸道菌群失衡的元兇,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經常吃高油高鹽外食的人,好菌變少、壞菌變多,那些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以及添加物,餵養壞菌,讓它們越來越壯大,而好菌卻日益衰弱,讓胃容易受到攻擊,抵抗力變差。
黃軒指出,經常高油高鹽外食者,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也會降低,種類如果太少,遇到不同問題時,就沒有足夠的兵力能去解決;此外,外食中的一些成分,會讓腸胃菌群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傷害胃黏膜,甚至增加細胞變異的風險,當你開始感覺不舒服時,其實已累積許久。
如何知道腸胃亮紅燈?
經常便秘或是糞便黏、不成形、味道很臭、顏色不對,都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太晚吃宵夜、三餐時間不固定、太常叫外送,也都會打亂腸胃菌群作息,影響它們正常工作。
科學家建議這樣改變
除了觀察糞便情況有無長期異常外,也要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盡量不要在深夜11點後進食,也要減少連續好幾餐都叫外送的習慣,多吃蔬菜水果等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為腸胃菌群提供健康來源。此外,也可以做「腸胃菌群檢測」和「胃鏡檢查」,提早發現。黃軒表示,吃外送不是原罪,但長期亂吃會讓身體的細菌生態失衡,胃癌風險默默上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