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來,美國國防預算逐年膨脹,背後主導敘事始終圍繞著中國大陸崛起與「台海戰爭」的假設情境。美國與盟國介入陸對台進行兩棲登陸戰的劇本,成為華府擴充五角大廈預算、推動各式武器計畫的核心理由。北京在作戰層面還有其他選項,包括封鎖行動。

然而,根據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國安改革計畫與防衛戰略規劃團隊的深入研究,這一劇本可能過於簡化,甚至誤導性極高。該團隊指出,中國大陸雖於21世紀初藉由經濟成長大幅強化軍力,但整體軍事建設仍以防禦為主,重點在於阻絕外國軍力靠近本土海域。儘管中方偶有「秀肌肉」之舉,實際上並無太多軍事冒進的行為紀錄。

儘管如此,對於美國的軍事建制與武器工業而言,中國大陸仍是完美的「假想敵」:一場可能發生於西太平洋、對抗「接近對等實力」敵手的大戰情境,幾乎可為所有武器開發案提供正當性。

不論是新一代F-35戰機、B-21轟炸機、或「次世代空權計畫」(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 program),甚至包含耗資超過1.7兆美元的三位一體核武現代化計畫,幾乎都能以「中國大陸威脅」為名取得預算支持。

史汀生中心團隊曾實地赴台灣進行調查與情境推演,研究指出,陸對台發動全面兩棲入侵的風險極高、成功機率極低。若真付諸實行,這將是人類史上最龐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勢將引發核武升級風險、國內政治動盪、全球經濟重創與軍事泥淖等後果。

儘管如此,中國大陸在作戰層面有許多其他選項,可能更具優勢且更擅長執行,包括封鎖行動。目前中國大陸正透過政治作戰、脅迫等手段推動統一,若美國希望支持台灣,就必須先設法協助台灣應對北京實際正在進行的行動,而非過度專注一場可能性較低,北京目前也不傾向採取的大規模攻台行動。如果陸有意展開軍事行動,會出現一些前期跡象,包括弱化台灣防禦、奪取外島、升高脅迫手段等。

專家強調,正是這些高度不確定與代價極高的風險,使得中國大陸領導人對發動戰爭仍抱持極大保留。美國國防決策者應重新審視其戰略預設,避免將高度假設性的台海戰爭作為國防發展的核心藍圖。

#中國大陸 #軍事 #國防 #台海戰爭 #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