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預計赴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之際,數百名反對錫安主義(Zionism)美國猶太人週四(18日)聚集在紐約示威,高喊「以色列政府不代表猶太人民」,並舉牌稱「尼坦雅胡是猶太教聖典《妥拉》(Torah)的敵人」,凸顯出猶太社群內部對猶太教與錫安主義關係的嚴重分歧。
由帳號@jewishvoicelive 在社群平台X分享影片,引發外界關注。參與者多來自正統派猶太社群,他們強烈反對「錫安主義」,認為這是一種現代民族主義運動,而非宗教本身的核心。依據猶太經典《妥拉》(Torah)的救世觀,建立猶太國家應等待神意,而非由人為推動。
錫安主義 vs 猶太教
猶太教(Judaism)是一個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一神教信仰,核心在於《妥拉》、倫理教導與文化傳統,強調精神與社群生活,對「返回以色列土地」的經文多半視為象徵或末世彌賽亞時代的期許。
錫安主義則起源於「19世紀末」,為回應歐洲反猶主義與大屠殺壓力而誕生。代表人物包括赫茨爾(Theodor Herzl),他在1896年出版《猶太國》(Der Judenstaat),主張建立猶太人國家。隨後歷經移民潮、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與1948年以色列建國,錫安主義逐漸成為主流,但同時也引發巴勒斯坦人因「大災難」(Nakba)被迫流離失所的集體記憶。
部分錫安主義融入宗教色彩,拉比庫克(Abraham Isaac Kook)推動的宗教錫安主義(Religious Zionism),認為建國是神救贖的一環。但許多猶太團體如「聖城守衛」(Neturei Karta)則堅持認定錫安主義違反《妥拉》禁令,反對以人力加速救贖。
反錫安主義不代表反猶
批評者認為,將「反錫安主義」與「反猶太主義」畫上等號並不合理,因為錫安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完全可以受到檢視與批判,特別是在涉及巴勒斯坦人權與殖民主義爭議的議題上。美國猶太裔政治學者、教授芬克斯坦(Norman Finkelstein)等人就主張,批判錫安主義不等於仇視猶太人。
隨著尼坦雅胡即將在聯合國大會登場,這些分歧也將影響全球對中東和平與人權問題的討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