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區域淹水問題,桃園市政府在中壢體育園區興建滯洪池調節洪峰,工程進行中,今年4月一場強降雨,已將滯洪池填滿逾一半,且黃屋庄溪至中山東路普仁橋遇瓶頸段改善困難,地方擔憂恐影響滯洪池完工後排洪效能。
民進黨市議員彭俊豪指出,目前中壢體育園區興建滯洪池,市府號稱是解決後站淹水的最重要解方,然而今年4月的一場強降雨,短短半小時造成環中東路及往中壢方向區域大淹水,雖然滯洪池尚未參與運作,但當天觀察已被老天爺自動開啟試用,路面漫過的水把滯洪池填滿逾一半,如果面臨颱風,排水系統恐無法負荷。
他提到,中壢後站未來將依賴滯洪池和黃屋庄溪的排洪能力,但是黃屋庄溪有先天問題,在中山東路的普仁橋段因是早期興建,通水斷面不足,雖然市府在上游興建滯洪池加大容量,但仍會被這瓶頸段卡住。加上中山東路交通流量大也無替代道路,擴建的可能性低,若普仁橋下游改善困難,市府更需謹慎評估,建議應有整體流域治水思維,從上游分洪及滯洪、中游導流、下游排洪整體規畫,避免治水工程割裂。
水務局指出,未來中壢體育園區滯洪池完工後,滯洪量可達7.69萬噸,降低中壢體育園區及周邊黃屋庄溪區域淹水機率。另外,上游截流規畫在中壢頂支渠旁設置截流箱涵斷面尺寸約2.5m*2.5m,長度約3公里,將上游路面水截入新街溪,減少中山東路及環中東路淹水情形,預計民國115年底完成設計。
目前中山東路雨水箱涵既有排水容量不足,水務局將提升下水道容量,規畫新設斷面尺寸2.5m*2m,長度約1.3公里,已在今年10月設計完成,經費約2.5億元,將爭取115年中央補助經費。未來在體育園區滯洪池與下水道完工之後,也將布置智慧監控系統,以發揮排水最大效益。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