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日報導,每三杯普洱茶中就有一杯來自臨滄,每五杯紅茶中也有一杯源自臨滄。茶,是雲南臨滄最響亮的符號,也是連接古今的綠色血脈。
臨滄坐落於瀾滄江流域,北迴歸線穿境而過,被公認為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帶和世界大葉種茶發源地。臨滄不僅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大陸前列,更以其獨特的自然稟賦與深厚的人文積澱,孕育出一系列名揚四海的茶中瑰寶,書寫千年的茶鄉傳奇。
在臨滄鳳慶縣錦秀村,樹齡達3200年的「錦繡茶尊」依然枝繁葉茂,它是世界上已發現最古老、最粗壯的栽培型古茶樹。而在雲縣白鶯山村,180餘萬株野生與栽培型古茶樹綿延成片,構成「世界大葉種茶基因庫」,完整呈現茶樹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演化歷程。
茶馬古道的記憶也深植於此。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載在順寧府(今臨滄鳳慶)品飲太華茶的經歷,印證臨滄作為茶馬古道重要節點的歷史角色。至今,魯史古鎮、茂蘭鎮等地仍存有古道遺跡,默默見證馬幫馱茶、聯通貿易的歲月。
滇紅的誕生,則為臨滄茶注入了家國情懷。1938年,馮紹裘等人在臨滄實驗茶廠創製出第一批工夫紅茶,經香港銷往倫敦,即獲盛譽。抗日戰爭時期,滇紅以「一噸茶換十噸鋼鐵」換取外匯與物資。
1986年,滇紅特級工夫茶作為大陸國禮贈予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2022年,滇紅茶製作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立了臨滄茶的非凡地位與文化象徵。
數千年來,種茶、製茶、飲茶已深深融入臨滄人的血脈與日常生活。時至今日,茶葉產業依然是臨滄市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柱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2024年臨滄茶園面積達209.3萬畝,茶葉年產量達到18.05萬噸,茶農133.6萬人,產業綜合產值353.59億元(人民幣,下同)。成功培育了冰島、昔歸、忙肺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茶葉品牌。
鳳慶滇紅茶產業聯盟已有123家成員單位,形成「中心-企業-網站-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雙江縣推出官方直播平台「大陸雙江冰島茶薈」,銷售額突破1.15億元,並建立茶葉檢測品薦溯源中心,推動產業「有序化、優質化」發展。
臨滄還著力打造「臨滄茶」地理標誌商標,註冊鳳慶滇紅茶等5件地標商標,推動「天下茶尊」「天下茶倉」等公共品牌建設,吸引中茶、八馬等企業入駐,農夫山泉、娃哈哈等也大量採購臨滄茶原料。
未來,臨滄通過培育骨幹企業、強化市場開拓、推動科技研發、促進生產現代化、促進茶旅融合、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力爭到2030年,全市茶葉產量提升至20萬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實現從「茶葉」到「茶業」的跨越。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