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10日舉行線上座談,「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分析,台灣政府會積極尋求在年底前重新安排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以避免因2026年川普訪陸而受到牽動。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則評論表示,若賴爭取過境持續受阻,對台灣並沒有任何好處,日後不論哪個政黨執政,恐怕都得在更窄的外交走廊裡前行。

綜合媒體報導指,葛來儀認為,台北希望盡速敲定賴總統的轉機規畫,「最好是在年底之前」。她分析,隨著川普團隊開始安排2026年4月訪問北京,我方擔憂時間愈逼近,美方就愈容易避免安排任何可能損及美陸關係、影響最終協議的動作。

據她了解,美方先前並未取消賴清德過境,只是拒絕以紐約為過境地點,但從中南美洲返台途中過境一事已獲批准;不過,今年底過境紐約的可能性「仍是未知數」。她並指出,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時並未能於紐約過境,而是選擇東岸城市邁阿密,所以台灣目前或許可以考慮過境其他城市。

另有涉外人士透露,之前川普政府婉拒讓賴過境紐約,主要是顧及當時美陸談判卡關,美方積極爭取透過「川習會」化解雙方歧見,不願碰觸敏感議題。

對此,翁履中12日也在臉書表示,「若賴清德爭取過境持續受阻,對台灣並沒有任何好處」,會不會被默認成美國官方對中華民國總統的「不過境新常態」,日後不論哪個政黨執政,恐怕都得在更窄的外交走廊裡前行。

翁履中也補充,以時間點看,前總統蔡英文曾在2017年任內訪問休士頓回程過境舊金山,「這樣的路徑對美國來說,政治風險在可控範圍」,認為台灣若務實安排賴比照當年的低風險過境,過境成功與否,牽動的不是單純一趟行程,而是我國元首未來對美過境外交模式是否能存續。

翁履中也在文末強調,支持務實過境,守住台美互動的制度,這不是哪個政黨的勝負,而是共同的利益。

#翁履中 #台灣 #賴清德 #過境美國 #葛來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