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低緯度的搜尋結果,共08筆
大陸央視報導,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透露,該院研究員方廣有領導的月球與火星探測雷達研究團隊發現,位於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祝融號著陸區的地下10至35公尺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地質特徵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度相似,為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證據。該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
儘管火星(Mars)表面是一整片乾旱、輻射強烈的荒蕪之地,但科學家發現,這個紅色星球過往曾擁有廣闊的海洋。此一驚人發現,源自中國「祝融號」火星探測器探勘地底時捕捉到的海岸線的證據。
大陸央視2月28 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2月28 日透露,該院研究員方廣有領導的月球與火星探測雷達研究團隊發現,位於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祝融號著陸區的地下10至35米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地質特徵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度相似,為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證據。該成果2月25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暖化現象日益嚴重,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灣大學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揭示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的異常暖期原因,即並非需要特別高的溫室氣體濃度,而是只要長時間海洋暖化,便可達成升溫效應,所以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5日刊登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為深入了解地球暖化過程與驅動機制,台大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以地中海洞穴鐘乳石,結合北大西洋海洋紀錄,揭示形成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異常暖期的關鍵原因,這項跨國研究成果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已於7月15日刊登在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週末發生強烈地磁風暴(geomagnetic storm,磁暴),據中央氣象署資料,本次地磁擾動在台灣時間5月11日5時至8時到到劇烈等級,上次有劇烈磁暴發生為2003年的萬聖節磁暴事件。受到磁暴影響,多個國家都看到美麗的極光,也在網路引發話題,《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網路聲量帶您看這次地磁擾動的討論度。
大寒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交節氣時間是1月20日晚上22時07分08秒,大寒過後就準備迎接除夕過年,命理師柯柏成表示,大寒開運顏色為紅、紫色,參加尾牙摸彩時若穿上這些色系的服裝,能帶來好運,但有兩類人要注意。
大陸紅星新聞用戶端2日報導,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中心檢測,1日、2日,大陸可能出現地磁暴活動,1日晚,黑龍江漠河北極村出現紅綠極光。而根據中國國家地理頻道官方微博帳號,1日晚也有網友在北京懷柔拍攝到極光,這是北京史上第二次極光影像記錄。從2019年12月開始,太陽進入了第25個活動周期,預測在2025年左右迎來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