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搜尋結果,共10筆
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老年人,傳統外科手術需開胸,部分病人恐難以負荷。振興醫院領先全台發展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TAVI),近日更受邀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導,為一位體況不宜再次開刀的7旬患者,透過導管植入第二個瓣膜,幫助患者重獲新生。
48歲陳女士半年前就出現活動時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數度差點昏倒被送醫,但她一直未將不適放在心上,直到今年3月做心臟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患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隨時可能猝死,因此緊急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治療。醫師指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多見於70歲以上病人,而先天性雙瓣主動脈瓣膜患者,在中年就容易出現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
談及心血管疾病,多數人都會聯想到高血壓,不管是因還是果,血壓升高總容易讓人緊張。但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啟宏示警,血壓正常不代表心臟沒問題,應以症狀為主要考量,一旦活動後出現喘、悶、痛,甚至快昏倒的情況,切勿因血壓正常而忽略就醫,否則恐隨時有猝死風險,不可不慎。
75歲宋先生,是末期腎衰竭接受常規洗腎的病患,同時有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間質性肺病等共病症,因血壓低、下肢水腫、一走路就喘,被診斷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只有一般的人三分之一。醫師評估傳統瓣膜手術風險過高,執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後他的血壓漸漸改善、下肢水腫消退,也慢慢恢復行走。
主動脈瓣膜狹窄在已開發國家已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為讓民眾更加認識此種疾病,《中國時報》首度與亞東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1月20日邀請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醫師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醫師,主講「導管瓣膜的奧妙」,讓民眾輕鬆理解此病症的原因與治療方式。
主動脈瓣膜狹窄在已開發國家已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為讓民眾更加認識此種疾病,中國時報「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首度與亞東醫院合作,20日邀請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醫師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醫師,主講「導管瓣膜的奧妙」,讓民眾輕鬆理解此病症的原因與治療方式。
中國時報「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首度與亞東醫院合作,今(20)日上午邀請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醫師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醫師,主講「專家聯手解析導管瓣膜的奧妙」,詳細說明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及微創治療手術TAVI。兩位醫師用詞淺顯,用語詼諧,讓參與民眾能輕鬆理解。
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於老年人口的退化性疾病,新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陳彥仰指出,台灣70歲以上族群每10人就有1人,但不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可透過藥物控制,且隨著科技進步,發展出經導管瓣膜置換術,不必承受高風險手術,但最重要是制定終身計畫讓醫療團體做專業評估。
77歲黃先生是長跑健將,8年前接受外科瓣膜置換手術,沒想到去年又出現喘、水腫等症狀,原來是當時植入的生物瓣膜已經退化損壞,必須再度手術。但術前評估發現黃先生有極高的併發症風險,決定先執行「BASILICA瓣膜切割術」,再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放術」(TAVI),這也是台灣執行這項BASILICA手術的第一例,如今黃先生術後超過1年半,心臟功能和生活品質都有良好的改善。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退化性疾病,在70、80歲的民眾身上,嚴重狹窄的盛行率約有3.4%,其會有3大症狀,包括胸痛、暈倒、心臟衰竭,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心衰竭,因患者的心臟會異常放電,一不小心就會猝死。專家表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藥物治療有限,臨床試驗顯示,只吃藥、不動手術,1年後死亡率達50%。近期日夜溫差大,患者接受手術前,不宜攝取過多水分,以免心臟無法負荷,同時也要避免吃太鹹,藥物也應按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