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免疫反應的搜尋結果,共204筆
肺炎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位,每逢秋冬更隨著流感及多種呼吸道病毒活躍,對高齡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威脅甚大。為守護社區健康、提醒民眾及早防護,亞東醫院響應世界肺炎日,舉辦「世界肺炎日民眾衛教活動」,藉由淺顯易懂的衛教講座與互動問答,帶領民眾深入了解肺炎預防與疫苗接種觀念。亞東醫院副院長彭渝森指出,肺炎並非無法對抗,只要「提早預防、正確識別、及時治療」,就能大幅降低風險,守護家人健康。
據新北市動保處獸醫師觀察,動物之家收容的貓咪約有3成罹患貓口炎,嚴重影響進食能力,營養吸收也受到影響。貓口炎為貓常見疾病,使貓牙齦及口腔黏膜產生慢性發炎狀況,是復發率高但治癒率低的疾病,唯有長期的藥物控制,必要時同時進行外科手術,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許多人運動後會吃香蕉或高蛋白飲料,補充能量也幫助受損的肌肉生長。但根據最新的研究,希臘優格會是更好的選擇,不僅蛋白質高,還具有抗發炎與修復肌肉等功效,以往的研究也證實,食用優格有助於預防大腸癌,好處多多。
中裕(4147)22日於全球感染疾病年度盛會「ID Week 2025」中,發表創新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TMB-365-ADC,展現其在HIV治療領域的前瞻成果與技術優勢。
秋冬氣溫溜滑梯卻也讓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攀升,中華民國心臟科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攜手「感心連線」,發表《成人疫苗接種共識》。呼籲有三高、心血管病史、接受心臟病治療的民眾,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後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一名60歲男子近半年前發現左眼瞼下垂,眼睛睜不開、眼睛外凸,轉不動眼球,另一名50多歲男子,長期鼻塞後有雙眼複視,當眼球轉向外側時更明顯,一個東西看成兩個,家人也感覺他的眼睛越來越凸出,二人經檢查都是眼窩惡性腫瘤,醫師提醒民眾切莫輕忽單眼睜不開、眼凸、眼紅、眼球轉不動等警訊,及早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治療。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布朗柯、藍斯德爾以及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坂口志文獲獎,表彰3人在「周邊免疫耐受」的突破性發現。3人發現免疫系統的「保鑣」--調節性T細胞如何阻止免疫細胞攻擊人體自身,奠定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治療的核心。
「光輝十月」的出國旅遊與商務人潮攀升,適逢連假在即,預料將有新一波出入境人潮高峰。鄰近亞洲國家的流感疫情正快速升溫,公衛專家提醒,民眾出國前,最好「超前部署」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特別是19至49歲非公費疫苗族群,應先做好預防工作,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中幼童與長輩。
壓力不只是心理的感受,它會真實地改變身體的生理機制。醫師劉博仁指出,一位男性業務經常應酬、外食,且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狀態,後來被診斷出肝癌,切除部分肝臟,雖已暫停工作好好休養,但免疫系統仍因罹癌後的心理壓力無法好好修復,讓男子總是覺得疲累。
秋冬季好發呼吸道傳染病,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今(17)日表示,民眾常在疾病痊癒後覺得喉嚨卡卡,甚至整個人提不起勁,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所致,宜從飲食、睡眠、運動、壓力管理4方面改善。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資料顯示,2025年第40週(9/28-10/4)統計資料顯示,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15萬人次,疫情明顯處於高原爆發期。雖第41週(10/5-10/11)因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全國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仍高達13萬7千餘人次,顯示病毒傳播快速,社區流感傳播鏈尚未有效阻斷,疫情恐將持續處於高點。
根據調查發現,孩童是家中流感最主要的「病毒散播者」,而長者則是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流感疫苗仍是目前預防流感重症死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過,隨科技發展,已有傳統的「雞蛋型」以及「細胞型」、「鼻噴型」與「免疫加強型」等新式流感疫苗,醫師提醒應依照不同年齡、身體條件狀況,挑選合適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今年「左流右新」公費疫苗開自10月1日打以來,接種人次比去年同期略增。營養師高敏敏今(15)日表示,民眾除了接種疫苗,也宜從飲食著手強化免疫力,而若不幸確診流感,應多補充含蛋白質、維生素C的食物,並盡量避免吃花生、溫補、辛辣物和炸物,以防症狀加重。
屏東縣「百威食品公司」遭查使用工業用雙氧水加工豬腸產品,引發食安風暴。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雙氧水是一種強力氧化劑,原本並非供人食用,一旦誤食恐灼傷腸胃、破壞細胞,甚至引發氣體栓塞。他也強調「白不等於乾淨」,過度漂白的食物不僅無助健康,反而會讓身體被「假潔白」慢慢灼傷。
長榮航空爆出一名34歲孫姓空服員在航程中身體不適,返台就醫住院後離世,是否過勞引發網路熱議,相關單位已啟動調查。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科醫師姜冠宇分析,空服員離世令人遺憾,但是很難認定是職災或過勞而亡,「因為除了心血管相關疾病被明確定義,其他疾病則是個案審查」,同時姜冠宇也提醒3點,強調台灣應該針對空服員或國際旅遊者、觀光工作者,做好類似國際轉診平台的「綠色通道」。
抗癌創新藥物公司漢康-KY(7827)受惠授權簽約金挹注,2025(今)年9月自結合併營收達新台幣3.12億元,創成立以來歷史新高,首次展現新藥開發的初步成果。
新冠疫情爆發後,為強化我國防疫科技,國衛院與衛福部啟動「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IDB)」建置。總統賴清德今日國慶演說指出,資料庫將於明年完工,並持續與各國在生技領域加強合作;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未來將由疾管署負責第一線致病菌收集、國衛院負責分析,用於疫苗、新藥、快篩研發等,我國也已經以國家身分,加入兩大國際組織。
今年流感疫情提早報到,感染症醫學會7日與朝野立委共同呼籲民眾盡速接種疫苗,並公開支持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納入公費,以提升65歲以上長者的保護效果。疾管署署長羅一鈞宣布,明年將新增採購2款免疫加強型疫苗,約20萬劑,優先提供高齡長照機構住民公費接種。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教授坂口志文共享殊榮,3人研究成果揭開人體「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奧秘,如同免疫系統中的「看守者」,避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未來可望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第一型糖尿病、器官移植等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