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公車專用道的搜尋結果,共80筆
北市中山區松江路今(8)日上午10時許,發生一起公車撞告示牌的交通事故,導致3名乘客受傷,所幸皆無大礙。
台北市議會新會期即將開議,民眾黨北市議會黨團8日舉行「九局下半,市政拆彈」記者會,向蔣萬安市府提出新會期的願景與要求。黨團幹事長黃瀞瑩表示,蔣萬安市長任期即將邁入連任的選舉年,開議在即,民眾黨將秉持理性務實的精神,不會有政治口水,也希望能在市政上看到蔣萬安的努力以及政績成果。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後,羅斯福路、基隆路口改為正交路型,1日上午尖峰時段車流量相當大,不少民眾抱怨回堵狀況仍相當嚴重,台北市長蔣萬安昨表示,經過2天上班日車流觀察,相關單位有調整各路段號誌秒數及路型,狀況都開始有改善,市府會持續優化,不過,他也提醒民眾,過往台北市有重大路型改造時,大概需要約2周讓用路人適應,車流狀況才會恢復。
公館圓環拆除工程於9月29日提前完工通車,1日是通車後第二個工作日,上午尖峰時段的車流量還是相當大,不少民眾仍抱怨塞車問題嚴重。台北市長蔣萬安1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在彙集2天的車流狀況後,有針對各路段做號誌秒數及路型的調整,目前狀況都有所改善。他也坦言過往台北市有重大路型改造時,都需要約2周的時間讓用路人適應,車流狀況才會恢復。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後,羅斯福路、基隆路改為正交路口,9月30日連假結束後上班首日,上午近8時起車流逐漸增加,福和橋往公館、羅斯福路六段萬隆及景美地區出現車輛回堵,有民眾抱怨提早出門卻還是遲到。台北市長蔣萬安前往視察,要求局處須盡速因應改善;北市交工處表示,將調整標線及號誌疏解車流。
北市府為促進交通安全,13日起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並提前於29日完工通車。今日為連假結束後上班首日,台北市長蔣萬安一早7時左右前往視察,當下在基隆路與羅斯福路口車多但還算流暢;不過,在福和橋往公館端以及羅斯福路六段包含萬隆、景美甚至到新店端都傳出塞爆情形,更有網友說塞了快1小時,更有網友說提前出門卻還遲到,民怨四起。
台北市公館圓環為多年事故熱點,北市府13日起拆除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並提前在29日完工通車,遠低於預期的65天。昨適逢教師節連假,車流量較低,交通狀況順暢,僅部分機車騎士不習慣直接左轉,仍採兩段式左轉。副市長李四川昨早到現場勘查,對施工成果表示滿意,但強調最大考驗是今天上班通車狀況。
台北市公館圓環為多年事故熱點,北市府為促進交通安全,13日拆除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在工程日夜趕工下,29日提前通車,由於適逢連假,車流量較小,交通狀況大致順暢,僅有部分機車騎士不習慣直接左轉,仍採用兩段式左轉。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今早至現場勘查,對於施工成果表示滿意,但他強調,最大考驗是明天正式上班通車情形。
新北市長侯友宜2025年9月19日視察「國道1號林口交流道南出北入匝道改善工程」,聽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簡報、實地了解工程進度;侯友宜表示,期望整體工程能於2026年底提前完工,以盡快提升國道主線和地區聯絡道路運轉效率,促進林口及龜山地區都會型態的蓬勃發展。
為紓解國道1號林口交流道長期交通壅塞,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增設南出北入匝道,新北市長侯友宜19日視察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並聽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簡報、實地了解工程進度。侯友宜表示,期望整體工程能於2026年底提前完工,以盡快提升國道主線和地區聯絡道路運轉效率,促進林口及龜山地區都會型態的蓬勃發展。
為紓解國道1號林口交流道長期交通壅塞,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增設南出北入匝道,新北市長侯友宜19日視察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並聽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簡報、實地了解工程進度。侯友宜表示,期望整體工程能於2026年底提前完工,以盡快提升國道主線和地區聯絡道路運轉效率,促進林口及龜山地區都會型態的蓬勃發展。
台北市公館圓環13日凌晨在抗議聲中開始拆除,市長蔣萬安主持市政會議時,勉勵各局處「該做的事情勇敢去做」,面對過程中公民團體與警方發生衝突,他也要求市警局依法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必須確保員警權益,至於近來網路上有網友發布對公館圓環的謠言,蔣萬安也強勢要求局處除了要即刻澄清外,該採取行動就要馬上做。
新北市淡江大橋16日舉行合龍典禮,目標2026年5月完工通車,屆時將縮短淡水及八里兩地15公里行車距離,節省約25分鐘車程,並預計減少關渡大橋約3成及竹圍路段約17%的交通量。
北市府13日開始拆除公館圓環,有「守環」民眾捧著台北市長蔣萬安的遺照道具抗議,引發爭議。資深媒體人黃暐瀚直言,公館圓環要拆的原因只有「安全」兩字,故意用「遺照」詛咒,不僅對公眾議題的討論沒幫助,也非常不可取。
台北市公館圓環開始拆除,15日遇到首個上班日,由於地下道填平,公車必須與汽機車共用車道,令民眾相當擔心會造成大塞車,不過車流相當順暢。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昨早7時到場坐鎮,他表示,透過讓公車先行、增派警力支援,再加上號誌管控,車流大多可消化完全,有達到預期效果。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及地下道填平工程」於13日凌晨0時正式開工,工程第1階段辦理人行地下道及車行地下道分層封填。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一早7時就到現場坐鎮視察,李四川表示,主要的措施是包含公車先行、增加10至20位警力指揮,並在號誌管控下,有達到預期效果,車流大都可以消化掉。
北市府13日0時啟動拆除公館圓環作業,大量「守環」民團聚集抗議,其中有民眾竟捧著台北市長蔣萬安的「遺照」道具,引起熱議。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表示,在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的直播上看到此景,籲檢方應盡速辦理,不要「綠能你不能」的雙標。市警局14日表示,目前當事人未前來報案亦未接獲相關報案,如有接獲報案將依法受理。
拖吊制度並非台灣獨有,其他國家不少城市採「罰單優先、拖吊為輔」以避免當場衝突。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台灣道路面積有限、車種多元,違停更容易影響交通安全,因此拖吊車輛方案在台灣顯得特別需要,但仍應以討論城市道路規畫為根本解決之道。
台北市公館圓環13日凌晨開始拆除並填公車專用地下道,引起部分民眾擔心當地交通將更壅塞,甚至增加車輛交織通行風險。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羅孝賢也直言,北市交通壅塞,圓環早已不堪用,改造念頭至少已20年,此刻就是做出根本處置的一刻;前台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11日分析,捨棄既有圓環改為垂直正交路口,能顯著提升每小時車流紓解能量。
公館圓環是台北南區進出新北中、永和、新店的重要節點,每逢尖峰時段,龐大的車流量伴隨著高比例的機車與公車進出,讓圓環的運作早已不堪負荷。多年來,擦撞事故頻繁發生,地方交通安寧受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今正是全面檢視並做根本處理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