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出口依存度的搜尋結果,共19筆
隨著美國調升關稅,業者的成本大幅提升,在這樣的貿易環境下,台灣出口業者還有利可圖嗎?是否有利可圖自然是取決於兩個要素,其一是對美的依賴多深,其二是這個產業的利潤率有多高。
川普的對等關稅雖被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裁定不合法,但以川普的性格,這場關稅戰不會因此偃旗息鼓,日前勞動部公布無薪假人數直逼5,000人,創今年以來新高,說明20%的對等關稅已讓廠商開始吃不消了。
美國對台灣課徵關稅的政策一揭曉,猶如當頭棒喝。原本政府向民眾吹噓的「暫時性20%對等關稅」,實際竟是將原稅率整段加碼,形成「20+N」的殘酷模式。這不只是一次談判的失敗,而是賴清德執政下對處理國際經貿無能的活生生證明。出口產業競爭力瞬間崩盤,政府刻意隱瞞真相,談判無功而返,民怨如火山爆發,經濟前景一片黯淡。
1980年代初,台灣出口市場有一半在美國,正因對美過度依賴,加以順差太大,引起華府關切,忽而有著作權談判,忽而有火雞肉談判,忽而有菸酒談判、忽而有工具機談判,應接不暇,談完通常就得開放市場,有時免不了還要修法來滿足美方要求。
日本對等關稅稅率由25%降為15%,涵蓋汽車、卡車、農產品等,由於汽車關稅同步降至15%,直接刺激昨(23)日日本汽車股暴漲,除豐田大漲12%,馬自達強彈17.4%,本田、日產也有逾8%漲幅,日經指數日飆千點,收復4萬點大關。
上半年亞股表現分歧,市場在美國高關稅、全球地緣政治與區域內政策紅利交錯的環境下,呈現多空交錯局面。隨美元貶值壓力增大、全球資金重新平衡,新興市場投資正迎來結構性機會。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看上半年台灣外貿、訂單兩位數成長,經濟表現似乎不錯,然而這個不錯多有虛幻,因為畏於川普的對等關稅,全球提前備貨的需求湧現,台灣因此獲得超乎預期的訂單,因此上半年出口成長25.9%,創下近4年同期最高,上半年的經濟成長也達到5.35%的高水準。
時序進入7月,史上最具風險的下半年於焉展開,今年情況很特別,因應川普調高關稅,買家提前備貨而帶動上半年需求,台灣前五個月出口成長24.3%,也因此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高達5.3%,惟依主計總處預測,下半年經濟成長將落至1.0%。
人都有偏見,數字原本是用來匡正人的偏見,但由於指標紛繁,於是各挑各的數字,各說各的故事,真相也就愈加模糊,就以近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出口依存度)降低一事,多數時候官方的說法是:「台灣對大陸市場依賴逐年降低,顯見政府協助廠商分散出口市場已見成效。」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首季GDP概估之際,把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上修至3.60%,此一預測居各智庫之冠,令人嘖嘖稱奇。事實上,四月初美國對等關稅公布之後,國際貨幣基金(IMF)已把今年全球貿易量增幅大幅調降,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0%,自然是首當其衝,今年經濟成長率不降已屬萬幸,怎可能升至這麼高。
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在川普對等關稅擾亂全球貿易秩序下,IMF將全球今年經濟成長由上次預測的3.3%調降至2.8%,這個下修幅度雖不及2020年疫情擴散之際,但較近幾年這算是相當顯著的修正,算是個示警。
自美國公布對等關稅以來,各國噤若寒蟬,這麼高的稅率已超越1930年代斯穆特-哈里關稅法(Smoot-Hawley Act)的紀錄,各國對美出口成本大增,對生產活動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美國前貿易大使伊特曾說:「301條款是貿易政策的氫彈!」意思是這項政策是用來震懾貿易夥伴的,不是真拿來丟的,但這次川普真的丟出去了,他在2日所宣布的對等關稅震驚全球,台灣所面臨的是32%的關稅,今後出口到美國除了少數產品未定,都得支付32%的關稅,中國大陸34%,疊加月初已上路的關稅更高達54%,歐盟雖說輕一點,也有20%。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川普即將重返白宮,這對全球及台灣都是一大挑戰,川普以「關稅人」自居並表示字典裡最美麗的詞就是「關稅」,不可思議。他曾公開表示對全球商品要加徵10%的關稅,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商品更要徵收60%的關稅,依過去的經驗,這些話並非戲言。
台灣早年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日本,依外貿會的資料,1955年我國總出口裡有六成銷往日本,主要是糖、米、香蕉,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對美出口逐年成長,1967年美國取代日本,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
日前財政部公布7月海關出口統計,媒體多以連九紅形容,出口前景似樂而憂。此外,對美出口比重也跳升至28.7%,已快追平對大陸的出口。還有,電子零組件及資通產品占出口比重在7月也首度超越三分之二,出口如此集中於單一產業,可謂舉世無匹。
財政部日前發布最新經貿統計,台灣及南韓2023年對陸港出口依存度分別降至35.2%和23.7%,都創下21年新低水準;日本對陸港出口依存度22.1%,也是15年低點,顯示在中美貿易戰的拐點之後,加上大陸景氣尚未走出谷底,對陸港的出口的助力不再,台灣廠商宜及早思考後續布局。
隨著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新冠肺炎的肆虐等,全球經貿體系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新冠肺炎重挫了中國大陸經濟,雖然解封後出口一度好轉,但因全球經濟趨疲,大陸經濟也顯得欲振乏力。而美國經濟雖然展現韌性,但在利率大幅攀升下,耐久財消費不如民生必需品的消費熱絡,但筆電、家電、手機等耐久財才是東亞/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出口的主力,因此亞洲國家的出口表現也不如預期。在客觀大環境丕變下,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亟需轉型應變。
中美貿易戰成拐點,財政部24日發布最新統計,2023年台、韓對陸港的出口依存度分為35.2%和23.7%,同創21年新低;日本對陸港出口依存度22.1%則是15年低點,顯示對陸港出口情況已由過往外貿的助力轉為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