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動作障礙的搜尋結果,共16

  • DBS手術 助巴金森氏症患者獲新生

    DBS手術 助巴金森氏症患者獲新生

     雙和醫院神經醫療團隊日前成功改善一位巴金森氏症患者動作障礙困擾,透過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患者從重度僵硬、跌倒頻繁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 每劑破億 健保給付罕病AADC 首波13人受惠

    每劑破億 健保給付罕病AADC 首波13人受惠

     AADC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罕見疾病,病童會出現嚴重動作障礙,平均壽命僅7歲,台灣發生率高於他國,每3萬名新生兒就有1人。健保署共擬會21日通過,價格近億元的AADC基因治療將納入給付,創下健保給付藥物單價最高紀錄,預估第一年將有13名病童受惠。

  • 身體像「擰毛巾」扭曲!深腦刺激手術助重獲新生

    身體像「擰毛巾」扭曲!深腦刺激手術助重獲新生

    今年將升大學的江同學,12歲時罹患嚴重肌張力不全,軀幹肢體像「擰毛巾」般嚴重扭曲,站不直、難以行走,讓正值青春期的他每天都筋疲力盡,「與世界格格不入,對未來充滿恐懼」。2019年接受台大醫院「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彷彿重獲新生。

  • 高齡駕駛害死行人「風險倍增」 學者指換照成效不彰

    高齡駕駛害死行人「風險倍增」 學者指換照成效不彰

    高齡駕駛事故頻傳,學者分析警政署2011至2023年共42.6萬筆汽車事故,發現75歲以上高齡駕駛造成行人死亡的風險是年輕族群的2.44倍,數據更顯示2017年實施高齡換照制度以來,75歲以上駕駛事故量並無顯著下降。交通部公路局表示,正研擬考照、回訓及換照等精進方案。據交通部長陳世凱日前宣布,最慢8月底前將公布方案內容。

  • 巴金森氏症早期10大徵兆 盡早就醫

    巴金森氏症早期10大徵兆 盡早就醫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每年新增20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總數接近8萬人。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包括單側肢體顫抖、關節僵硬、動作變慢、姿態前傾、步伐變小、面部表情僵硬、講話小聲、字跡變小、平衡變差和關節痠疼等,醫師提醒,若出現2至3個徵兆,應立即就醫檢查。

  • 字越寫越小是警訊!退休會計和巴金森氏症共處十逾年

    字越寫越小是警訊!退休會計和巴金森氏症共處十逾年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每年新增2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總數近8萬人。今年68歲的麗玉姐過去擔任會計工作,起初是開車時手轉不過來,後來又發現自己的字越寫越小,輾轉確診巴金森氏症,起初很怕別人知道,後來在家人支持下走出情緒低谷,積極用藥還加入太極拳班,十多年來病情控制穩定,更被醫師稱讚是「模範病人」。

  • 7旬嬤短期失憶、昏厥 竟是罕見失智症上身 醫揭2警訊

    7旬嬤短期失憶、昏厥 竟是罕見失智症上身 醫揭2警訊

    隨社會高齡化,失智症照顧與預防更重要。台中71歲黃阿嬤偶有時間感混亂、行走緩慢前兆,家人不以為意,但黃阿嬤近來頻頻「當機」,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甚至暈厥送急診,才發現罹患罕見「多發性系統萎縮症」。醫師17日提醒,民眾若發現親人出現短期記憶力下降且生活功能失常,需提高警覺。

  • 腦性麻痺患者出現「帕金森症狀」 基因檢查揪罕見神經退化疾病

    腦性麻痺患者出現「帕金森症狀」 基因檢查揪罕見神經退化疾病

    新竹1名20歲腦性麻痺病患,最近1年以來,肌張力失調情形加重,引起手腳功能退步及無法單獨行走,家長將他帶至醫院就醫,醫師透過基因檢查,診斷為1種腦部鐵質積聚之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治療以藥物症狀控制及早期療育與復健非藥物治療,盼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 高齡死因30年對照 肺炎竄第3

    高齡死因30年對照 肺炎竄第3

     今天是重陽節,隨著台灣明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的死亡原因不容忽視。衛福部每年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迄今已是第30年,以最早的83年和最新的112年前後對比,威脅長者疾病惡性腫瘤持續高居首位,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連年高居前5名外,值得注意的是,肺炎由第6位,上升到112年的第3位,而失智症、帕金森氏病也悄悄入榜,過去在15名之外,如今分別爬升到第11名和第14名。

  • 難治型癲癇占3成 手術有助控制

    難治型癲癇占3成 手術有助控制

     癲癇症是一種腦神經元反覆自發性異常放電的疾病,盛行率約介於1000分之5~10,以台灣人口換算,粗估全台約有20至30萬名患者,其中7成可靠藥物控制,3成則屬於難治型癲癇。國內一名19歲男生,2歲就開始癲癇,曾最短30秒發作一次,即便吃了4~5種藥,3個月還是會發作十幾次,嚴重影響學業和生活,在三總神外團隊評估手術介入下,如今重獲新生。

  • 心室頻脈、肌張力不全 醫材納健保

    心室頻脈、肌張力不全 醫材納健保

     心室頻脈患者因心跳過快,需仰賴心律去顫器的植入,預防猝死。若為靜脈血管通路異常、體重過輕的小孩,都只能自費使用皮下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今年9月起,健保署將這項醫材納入給付,幫助患者省約95萬。同時,收載了肌張力不全患者所需的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造福藥物治療無效者,可省下逾83萬。這兩項醫材納入給付後,健保署預計將新增7650萬點支出,每年分別將有30、58人受惠。

  • 心室頻脈、肌張力不全醫材納健保給付 每人省近90萬

    心室頻脈、肌張力不全醫材納健保給付 每人省近90萬

    心室頻脈患者因心跳過快,需仰賴心律去顫器的植入,預防猝死。若為靜脈血管通路異常、體重過輕的小孩,都只能自費使用皮下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今年9月起,健保署將這項醫材納入給付,每組可省95萬。同時,也收載了肌張力不全患者所需的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造福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每組可省下逾83萬。健保署挹注預算共約7650萬點,每年分別將有30、58人受惠。

  • 神經醫學突破!台大醫學院發現顫抖症治療契機

    神經醫學突破!台大醫學院發現顫抖症治療契機

    原發性顫抖症盛行於高齡族群,為找出引起顫抖機制,並協助疾病診斷與治療,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計畫的支持下,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研究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直指「顫抖」的本質,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相關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清大教授孫玉珠獲2024傑出女科學家最高榮譽 自謙:我不是學霸

    清大教授孫玉珠獲2024傑出女科學家最高榮譽 自謙:我不是學霸

    2024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於9日公布得主,由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兼生科院副院長孫玉珠獲得最高榮譽傑出獎,新秀獎則頒給台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朱雪萍及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副研究員劉明容。孫玉珠認為,自己不是學霸,只是一直相信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也呼籲女性一定要保持自信。

  • 深腦刺激奏效 巴金森病友可以下廚、織毛衣

    深腦刺激奏效 巴金森病友可以下廚、織毛衣

    57歲的龐小姐是巴金森氏症病友,因為手腳無法控制的抖動,讓她生活起居都得靠家人和看護協助。儘管藥物是第一線治療方式,但她一吃藥就吐,根本沒辦法好好治療。在先生鼓勵下,她在4年前接受腦深部電擊刺激術(DBS),現在她不僅可以出門買菜下廚,連精細的打毛衣、織帽子等動作也不是問題。

  • 脖子歪斜、疼痛 當心斜頸症警訊

     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小心是斜頸症惹禍!金馬影帝李康生20歲時罹患斜頸症,後來症狀好轉,卻在45歲中風後舊疾復發,10年來飽受斜頸症之苦,不僅吃飯、騎車不便,甚至連走路還一度習慣手扶著頭部,前後看了至少50位醫師,近年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症狀好轉,終於不再緊繃疼痛。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