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喝水量的搜尋結果,共50筆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但中醫師艾莉絲在臉書發文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亂喝水,因喝水要喝對時間,在黃金時間補充水分,不僅可促進身體排毒,還能幫助瘦身,是維持健康的絕佳方式。
當尿液混濁時,民眾多半會覺得是因水分補充不足,但泌尿科醫師王士綱表示,長期尿液透明也不一定代表健康,當心這是腎臟發出的求救警訊。理想的尿液顏色應呈淡黃色或淺稻草色,代表體內水分與代謝平衡,腎臟在正常濃縮與排泄廢物。
近日天氣轉涼,節氣進入霜降,中醫師指出,秋天氣候轉乾、氣溫下降,若水分攝取不夠,容易導致排尿減少、尿液濃縮,讓細菌有機可乘,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建議可多攝取利尿清熱類食物如冬瓜、綠豆,及新鮮蔬果或具利尿作用的海產。
三重街頭,一群國中小學生蹲在水溝邊,手持夾子,一根根撿起被丟棄的菸蒂,因為每一根菸蒂,能汙染高達100公升的水,相當於一個人兩個月的喝水量。這支名為「不落蒂聯盟」的學生團隊,他們的菸蒂清理行動已經要邁入第三年,一路上撿菸,從小學生撿成國中生。2024年以《杜絕菸害 不留餘蒂》計畫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楷模獎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當初他們並非以「深耕校園類」申請,而是選擇「幸福社區類」,與來自全台各地、相對成熟的社區團隊一同競爭,堪稱越級打怪,最終也成為最具行動力的倡議者之一。
喝水對健康相當重要,但喝錯可能會影響腎臟健康,從早上起床第一口水,到睡前最後一杯水,每個細節都攸關身體健康。營養師高敏敏列舉10項錯誤的喝水習慣,包括喝過量、偏好特殊礦物質瓶裝水、起床第一杯水太晚喝、感覺冷就不想喝水、運動後狂灌水等,必須盡快調整。
運動時補充足夠水分,不只為了解渴,還能保護細胞減少損傷。營養師科提斯指出,水分攝取不足除了會讓體內氧化壓力升高外,在運動後還可能讓細胞死傷更為嚴重,因為身體無法提高抗氧化力來因應,長期下來會干擾運動後的恢復、增加疲勞、損害訓練效果。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一種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眼科醫師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除要定期追蹤外,平日要避免熬夜、做憋氣動作、避免吃過油食物與控制好血糖,以免誘發出血性青光眼,失明機率是百分之百,另也不可以大口灌水,以免眼壓飆高,讓病情惡化。
慢性發炎就像是小小的火苗,在身體裡到處點燃,影響身體各系統功能。醫師許嘉珊指出,一些微小的身體狀況都是警訊,長期下來可能會出現代謝與心血管問題,甚至是癌症,生活中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慢性發炎?日常又能做什麼才能將體內發炎的火苗撲滅?醫師一次解答。
三重街頭,一群國中小學生蹲在水溝邊,手持夾子,一根根撿起被丟棄的菸蒂,因為每一根菸蒂,能汙染高達100公升的水,相當於一個人兩個月的喝水量。這支名為「不落蒂聯盟」的學生團隊,他們的菸蒂清理行動已經要邁入第三年,一路上撿菸,從小學生撿成國中生。2024年以《杜絕菸害 不留餘蒂》計畫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楷模獎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當初他們並非以「深耕校園類」申請,而是選擇「幸福社區類」,與來自全台各地、相對成熟的社區團隊一同競爭,堪稱越級打怪,最終也成為最具行動力的倡議者之一。
你也有「吃飯不要喝水,會稀釋胃酸、食物難消化」的觀念嗎?現在研究已破除這樣的迷思。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適量喝水不僅不會稀釋胃酸,也不會干擾營養吸收,用餐時小口喝水,還能促進排便順暢。
水分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條件。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水喝太多、太少都可能傷腎,他整理出10大傷腎的錯誤喝水行為,包括運動後狂灌水、迷信鹼性水等,排名第一的是「從小水喝太少完全無自覺」,這類人每天喝水量不到1000c.c.,常感冒、易三高、痛風、結石,有顆超齡的老腎臟,建議一般人白天至少要喝8次水。
28歲徐小姐因工作繁忙常常憋尿,且喝水量低,近期感覺小便有痠痛及灼熱感,經過一天發現有血尿,趕緊就醫接受尿液檢查,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多喝水、不憋尿、正確衛生習慣等8招預防泌尿道感染。
國內新冠疫情升溫,女星愷樂日前也在社群網站發文透露,前陣子一家3口全染疫,身體痠痛、喉嚨痛、狂拉肚子加刀片嗓,1歲兒子因此狂哭,讓她很心疼;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染疫期間對症補營養才好得快,像吃鮭魚可減緩身體發炎症狀,吃芭樂、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則有助縮短病程。
每人每天所需的喝水量,依個人身體狀態、有無疾病而不同,除了白開水,茶、咖啡、湯、食物也會算在每日所需的含水量裡,醫師洪永祥指出,食物的供水量約為20%,可以扣除後再補充到每日所需的飲水量,腎臟病患因身體排水狀況不佳,要特別留意食物裡的水量。
國內有200多萬人有慢性腎衰竭,有近10萬人洗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一位55歲慢性腎衰竭第3期的婦人,按時回診,卻不按時吃藥、不規律運動、不戒高糖飲食與計算吃進的蛋白質,且經常熬夜,「隨意」的生活方式,讓她的腎功能一直不佳,提醒要護腎,一定要刻意,包括刻意喝水、刻意飲食與運動等。
多喝水不如喝對時機,更能促進健康。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喝水不該只是憑感覺,而是一種有策略的健康選擇,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若在3餐前喝水,例如早上250毫升、午餐與晚餐前各500毫升,可讓空腹血糖在8周內下降超過30 mg/dL,這幾乎等同於部分血糖藥的效果,且飯前喝水,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減重。
孩子常常尿床,早上出門前總是要忙著換衣褲和洗床單,相信這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都曾面臨的問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特別在兒童節前夕,請兒童泌尿科醫師林晏頎分享兒童尿床的衛教資訊,並親授7撇步,院方也開設「兒童夜尿及尿失禁」門診陪親子共度難關。
明明只喝一點點水,卻一直跑廁所,真的讓人很困擾。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一般人一天約上廁所8次,但會受到喝水量影響,原則8至12次,都在正常範圍內,如果一天超過12次,就有可能是有膀胱過動症的問題,建議要就醫,可透過服藥或進行神經電刺激治療來改善。
減重醫師吳榛槿曾是個體重80公斤的重量級美女,靠著多吃蔬菜、吃夠蛋白質2個大原則,與適量運動,1年多內甩肉25公斤,至今體重維持在55公斤上下,她並分享脂肪正在燃燒的「4大徵兆」,包括不餓時間變多、放屁變多、常口渴及衣服變寬鬆,若4個中2個以上,代表脂肪燃燒正在進行中。
吳先生趁著年假,帶一家老小到高雄,卻在高速公路塞車塞了7個小時才抵達,沒想到爸爸竟膀胱脹尿不出來,媽媽則是頻尿且解尿疼痛,最後雙雙掛急診,爸爸因攝護腺肥大被插尿管導尿1000C.C,媽媽則因膀胱炎、血尿接受抗生素治療。醫師提醒,長時間的反覆憋尿,還可能導致腎功能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