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基隆鳥會的搜尋結果,共23筆
黑鳶是環境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物種指標,日前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等單位前往七堵區尋找研究個體,卻驚見死於鳥網的黑鳶屍體,動保所已拆除、銷毀鳥網,並強調架網人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最重得處5年以下徒刑。
基隆市動保所日前接獲台灣猛禽研究會通報,1隻發報器追蹤的保育類黑鳶研究個體,停留在七堵區山區並未移動,疑遭非法鳥網纏住,9月30日前往尋找,驚見慘死於鳥網的4隻黑鳶屍體,動保所後續將鳥網帶回銷毀,目前尚待釐清架網人以及用途,此行為已造成保育類黑鳶接連死亡,架網人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騷擾、虐待保育類動物規範,最重得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每年2月至6月是新北市瑞芳酋長岩保育類遊隼繁殖季,吸引各地賞鳥愛好者前來朝聖。有「遊隼爺爺」之稱的87歲保育志工林國雄,不僅協助巡守觀察,穿梭在鳥友中維持秩序,更熱心投入保育行列,主動參與幼鳥救援工作,是守護酋長岩遊隼的重要人物。
基隆市區田寮河畔有許多路樹,每年近5月適逢鳥類繁殖期,許多鷺科鳥類聚集築巢,但也導致鳥屎「空襲」問題嚴重。基市府近日委託廠商修剪田寮河畔路樹,但有愛護鳥類的民眾不滿至臉書社群發文,引來民眾正反兩方論戰,有民眾認為適逢繁殖季修剪不合理,但也有民眾大力贊成,認為能杜絕鳥屎問題及提前做好颱風防災準備。
基隆城際轉運站自落成啟用以來,大頂棚聚集不少野生鳥類棲息,常讓行經民眾遭鳥屎「空襲」,議員要求市府盡快改善。市府回應,近來已在頂棚加裝17組驅鳥器,目前初見成效,現正研議加設隔離網徹底解決問題。
基隆市城際轉運站自落成啟用以來,大頂棚就常有野生的鴿子等鳥類棲息,常讓行經的民眾遭鳥屎「空襲」,議員要求市府盡快改善。基隆市政府表示,近來已在頂棚加裝17組驅鳥器,目前已初見成效,後續正研議是否加設隔離網,徹底解決問題。
基隆協和電廠四接環評大會將於26日召開,民團卻指出台電、環境部缺失頻頻,直指四接破壞壞境、隱匿資料等問題,民團也指出,協和電廠現存機組運轉率低,無需擴建成發電量增為大型燃氣機組,反而應將開發經費投入北東地區的節能與再生能源,而非在水產動植物保護區填海造地,否則將對周邊海域生態造成無可挽回的衝擊。
為進行深層學術研究合作夥伴關係之建立,並分享「基隆市低碳生態城市經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永續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於1月20-22期間,由孫振義主任率團訪問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與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兩姐妹校,並參訪「艾杰旭(AGC株式会社)」亞洲總部、「銀海傳媒集團(Silversea Media Group)」、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館以及「新加坡建設局學院(BCA Academy Campus)」等公司與綠建築案例。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稱林業保育署)近日公布2024年黑鳶全台同步調查結果,顯示黑鳶族群數量再創新高。延續自2013年起族群數量逐年增長趨勢,2024年9月調查記錄到873隻留鳥族群,至12月更含遷移族群後達945隻。這不僅是對保育工作的肯定,更彰顯近十年來友善環境與棲地保育的成效。其中,新北市貢寮地區族群數量最多,創下北海岸歷史新高。
基隆城際轉運站7月啟用後,讓通勤族等車不必再忍受烈日、颳風下雨,不過,轉運站採用挑高頂棚設計,因頂部有許多木製及鋼構梁柱,每到傍晚就吸引上百隻外來種八哥鳥群聚、夜棲,不斷有鳥糞「空襲」行人,民眾都小跑步經過並「祈禱」不要被砸中,此外基隆火車站南站停車場也有許多鴿子,引發兩地出現「鳥糞危機」。基市交通處表示,已增設驅鳥器,未來將再研議架網等其他方案,期望徹底改善問題。
位於基隆市的基隆城際轉運站是許多通勤族每日必經站點,先前因為工程缺失延期到今年7月才啟用。但因為轉運站當初採取挑高的大頂棚設計,於頂部有相當多的木製及鋼構樑柱,非常適合鳥類棲息,因此每到傍晚就有百來隻外來種八哥等鳥類群聚,也出現鳥糞「空襲」問題,民眾經過都要「祈禱」不會被砸中。對此基市府交通處已增設驅鳥器,未來將再研議其他方案,期望改善問題。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長期關注自然生態保育,曾獲得國家教育環境獎,尤其對於黑鳶(即老鷹)特別有研究,並守護鳥類長達20多年,日前病逝享壽68歲。網友得知後也紛紛致敬,感謝他對於自然環境的付出。
連續下了超過一周的雨,近日基隆的雨勢終於趨緩,基隆市的市鳥黑鳶23、24日一早也傾巢而出在基隆港內港覓食,基隆鳥會初步估計,現場約有50餘隻黑鳶出沒。現場的民眾也驚喜地發現,內港還有一隻海龜載浮載沉地悠閒覓食。
曾獲得國家教育環境獎、長期關注自然生態保育的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對於黑鳶(老鷹)特別有研究,並守護黑鳶等其他鳥類、生物長達20多年,昨日經親友證實於7日晚間因猛爆性肝炎往生,享壽68歲。基隆市長謝國樑也在臉書貼文悼念,感謝沈長期守護生態的貢獻。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昨日病逝,沈長期關注基隆黑鳶生態,享壽68歲。沈的友人鳥會前理事長鄭暐表示,沈錦豐第一次化療開刀前,他還在醫院寫計畫書、想爭取綠獎計畫,熟悉他的好友選擇在他剩餘的時間支持他,並表示「他活得好精彩,好用力」。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長期關注自然生態保育,曾獲得國家教育環境獎,尤其對於黑鳶(即老鷹)特別有研究,並守護黑鳶等其他鳥類長達20多年,親友今(8)日證實沈原本罹癌,於7日晚間因猛爆性肝炎往生,享壽68歲。基隆市長謝國樑也在臉書貼文悼念,感謝沈長期守護生態的貢獻,祝福他一路好走。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於15年前封閉,經修復後於去年12月再度啟用,4月開放自由參觀,隧道內生態豐富,有約20隻台灣特有種「台灣葉鼻蝠」棲息。自5月起,葉鼻蝠進入繁殖期,因人流過大,為避免影響生態,改為僅團體預約導覽。目前葉鼻蝠數量穩定,已順利生產進入育幼期。基市府表示,9月將視情況再開放自由參觀。
為強化市府各局處同仁對於規劃與生態平衡概念,建構未來基隆市生態發展基礎,近(20)日特別由基隆市政府都發處主辦,政治大學社科院永續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協辦「基隆黑鳶與友蚋社區生態體驗學習活動」。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2009年封閉,經多年修復後,去年12月再度啟用,12日正式開放自由參觀,隧道內生態豐富,除有鳥類棲息,更有台灣特有種「台灣葉鼻蝠」倒掛休憩,基隆鳥會建議建立觀賞蝙蝠規範,禁止用燈光照射並盡量遠觀。文化局表示,已禁止喧嘩、使用閃光燈,也將研擬總量管制。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於2009年封閉,經多年修復並施作光環境及入口意象型塑計畫後,於去年12月28日再度啟用,並先採預約制試營運,於12日正式開放為自由參觀。隧道內生態豐富,除有鳥類棲息,更有台灣特有種「台灣葉鼻蝠」倒掛休憩。基隆鳥會建議建立賞蝙蝠的規範及導覽,禁止用燈光照射並盡量遠觀,控管秩序。文化局則表示,會禁喧嘩、閃光燈,研擬總量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