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政治現實的搜尋結果,共373筆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上任後,如何掌控全局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前交通部長葉匡時認為,鄭有3大挑戰需要克服,才能真正為國民黨帶來改變,並強調大家對鄭麗文的期許很高,他也相信鄭會努力把黨主席的工作做好。
2025年秋,高市早苗以一種「小波折,微懸念」的方式正式當選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結束了石破茂短暫而低調的執政。這一政治轉折不僅在性別政治層面具有象徵意義,更標誌著日本在後安倍時代連續多任短命政權之後,試圖在「亂」與「治」的臨界點上重塑政治秩序,由「中道」與「保守」的平衡轉向「保守」與「更保守」的結合。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21個成員經濟體,在2025年於韓國慶州舉行領袖峰會後,共同發表《APEC慶州宣言》。不僅為亞太區域經濟合作設定實踐重點,也顯示中美台在「連結、創新、繁榮」三大優先領域可以進行合作的具體交集。儘管政治現實錯綜複雜,經濟與技術治理的合作空間仍值得各方積極經營。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日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在談及俄烏戰爭時,稱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非「獨裁者」,而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媒體人「文翔政論」指,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院被問及此事時說「認為他不是獨裁的人,有獨裁心態」,這可非同小可了,他認為這「等於是我們國家行政首長公然去挑釁俄羅斯,人家還在台北有設代表處」。
在 2025 年冬季的政治舞台上,所有聚光燈再次集中在加州州長紐松( Gavin Newsom )身上。這位被視為民主黨「明日之星」的人物,正迎來他政治生涯中最具象徵性的一場考驗,11月4日表決的加州50號提案(Proposition 50)。
民意在民主社會裡不是背景,而是檢驗執政者初心與節奏的試金石。台肥高層異動引發風雨,本質上不是單純的人事任命,也不僅是派系之爭,而是一道攤在陽光下的信任題。政府所說的改革與社會感受到的訊號之間,是否出現縫隙,這才是關鍵。
在 2025 年冬季的政治舞台上,所有聚光燈再次集中在加州州長紐松( Gavin Newsom )身上。這位被視為民主黨「明日之星」的人物,正迎來他政治生涯中最具象徵性的一場考驗,11月4日表決的加州50號提案(Proposition 50)。
中國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上任以來,話題不斷,從「普丁不是獨裁者」、「GDP3%的國防預算太多」、「不放棄以武力保衛台灣」,到「2026新北市長一定是藍的」與「黨內角逐2028總統的人選恐不只一位」等發言,爭議頻仍。她試圖展現新世代的直率與勇氣,卻在政治現實中讓人質疑其領導格局與成熟度。若以領導的精義與核心能力作為衡量標準,鄭麗文的言行暴露出領導者最關鍵的缺口:缺乏願景、信任與自我約束。
民意在民主社會裡不是背景,而是檢驗執政者初心與節奏的試金石。台肥高層異動引發風雨,本質上不是單純的人事任命,也不僅是派系之爭,而是一道攤在陽光下的信任題。政府所說的改革與社會感受到的訊號之間,是否出現縫隙,這才是關鍵。
匈牙利、斯洛伐克與捷克可能共同組成一個歐盟內部的聯盟,聯手抵制布魯塞爾推動的對烏克蘭軍援政策,這個構想由匈牙利主導,斯洛伐克執政黨「方向黨」(Smer-SD)副黨魁布拉哈(Ľuboš Blaha)接受週六(1日)專訪時證實,三國正在考慮協同行動。布拉哈指出,歐洲「再度陷入集體瘋狂,正走向戰爭與混亂」,而「保持理性」的國家應當聯手保護自身利益。他強調,這不是什麼陰謀或俄羅斯的「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而是出於政治現實與常識的自然反應。
美國總統川普的亞洲行在30日畫下句點。可是川普此行的重頭戲,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卻僅歷時1小時40分鐘,比川普早前聲稱的「可能達3、4個小時」短了許多。據韓媒報導,川普急著在中午就結束會談,是為了趕回美國參加萬聖節活動。
北魏的「去母留子」制度,即太子立前先處死生母,其核心目的並非單純殘酷,而是源於政治現實:防止母族干政與外戚專權。鮮卑傳統中「母以子貴」使母族勢力龐大,一旦太子即位,生母及其家族可能掌控朝政、威脅皇權,因此,從道武帝拓跋珪創制到宣武帝元恪廢止,百年間多位太子母親命喪宮廷,該制度既保障皇權,也成後宮權鬥工具,折射北魏統治者在權力與倫理間的極端抉擇。
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福衛八號)預計第四季發射,起運典禮上,賴清德總統親臨並命名為「齊柏林衛星」,象徵台灣在太空科技領域的里程碑,總統這番期許,宣示未來要逐步打造Made in Taiwan的衛星產業鏈,而觀察台灣在半導體、資通訊產業的深厚基礎下,尚難在太空產業大展身手,除資金與人才,更重要的是國際現實與產業結構斷層。
在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舉行「川習會」之際,新華社發表〈台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文章重申,「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並強調「只要不分裂國家,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就可坐下來對話溝通。此舉顯然意在為川習會的台海議題定調,展示中方的戰略主導權,向賴清德喊話的意味明顯。
近期NCC、中選會及司法院大法官等人事提名延宕,引發朝野爭論。依憲法體制,總統與行政院長有提名職權,立法院則行使同意權,雙方各有分際。提名是責任,不是選項;依法行政是基本義務,不容怠惰或以拖待變。
日本首相石破茂即將下台,而新首相的產生則峰迴路轉,最新消息,日本維新會提出「刪減一成國會議員席次」等條件,交換與自民黨組聯合政府,獲得自民黨同意,因此自民黨新黨魁高市早苗眼看將成為新日本首相,然而,維新會提出這樣的主張,到底是基於怎樣的考量?這要從日本政治現實去做分析。
民進黨執政近10年,台灣總體經濟固然因國際情勢的大變動表現不俗,但貧富差距擴大,巨賈一飯千金,小民謀生不易;挑撥激化兩岸情勢,甘願主動為美驅馳,受制於美國,任其玩弄敲詐,糟蹋寶貴的戰略資源,自己一再用來對內外吹牛的護國神山竟能雙手主動捧奉到以美國為神主牌的供桌上,猶恐不周,失美歡心;能源政策走入自傷的死巷難以掉頭,依然死不認錯,抗拒改弦更張,勢必重傷台灣未來的經貿發展。台灣前途黯淡,人民特別是弱勢人民的生活前景難以樂觀期待,不待多言。
高市早苗政策將延續安倍經濟學,擴大財政政策、日圓貶值策略、憲法修正案等,激勵日本股市表現強勁,但也要提防漲多後的回檔風險。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落幕,高市早苗以壓倒性的地方票擊敗小泉進次郎,成功當選新任黨主席,被視為自民黨黨員對政治革新的強烈期待。然而高市上任後立即任命麻生太郎為副總裁,並啟用麻生派的鈴木俊一出任幹事長,此舉顯示派閥仍主導自民黨權力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