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水下考古的搜尋結果,共11筆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聯手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於8月15日至17日在澎湖推出「2025保護沉船日」系列活動,包含列冊沉船觀覽營、水下文資講座及列冊沉船特展,期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水下文化資產之關注與認識,藉由一年一度專屬節日的儀式感與氛圍,讓沉船不再沉默。
科工館在暑假剛開始的今(11)日,宣布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作的全新特展「烽火傳說」開展,這也是文資局與科工館第三度合作,從先前探索水下文資、考古,到「烽火傳說」以戰爭歷史帶出台灣周邊沈船中的珍貴文資,更實際展出價值超過750萬的水下文資打撈機器人,科工館邀民眾在11月30日前到館探究沈船奧秘。
據央視新聞報導,大陸國家文物局表示,「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沈船考古成果特展」,將於今天下午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是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的成果專題展,也是大陸國內首展;屆時,沈睡在深海1500多米、歷經400多年的出水文物將首次公開亮相。
福建省被大陸官方定位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以來,舉辦多場涉台活動。福建省長趙龍近日赴平潭考察,指要以「體育交流」為切入點,深化閩台民間交流、交往,促進兩岸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以及深化閩台旅遊資源合作開發,釋放經濟新活力。
大陸近來「戰備警巡」力道又逐漸加大。一艘大陸科考船「張謇號」近日頻頻出現在台灣東部海域,昨(13日)上午由北向南航行至蘇澳東方海面時,一度短暫闖入我24海浬鄰接區,海巡署「宜蘭艦」及一艘百噸巡防艇,立刻加速向前將其逼出鄰接線,但該船至今仍在東部海面南北航行,我方也正嚴密監控。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為歡慶東湧燈塔120週年,並推展馬祖觀光浪潮,交通部航港局及交通部觀光署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馬管處)今年特別與東引鄉公所合作規劃「東湧燈塔120週年慶系列活動」,包含在地東引特色市集展售會、星空音樂會、期間限定煙火秀、特色免費手作工作坊、耆老分享會交流、祝福點燈儀式與燈塔之夜主活動,並於6/30起在東引島隆重登場。透過精彩豐富的系列活動,邀請民眾一同祝福東湧燈塔120歲生日快樂,更鼓勵民眾透過東湧燈塔親近海洋、認識東引的美,進而吸引前往體驗「偽」出國東引美麗航線之旅。
澎湖縣議會第20屆第3次定期會縣政總質詢及縣政建設考察,24日上午告一段落,議長陳毓仁針對縣政總質詢及地方考察事項摘要臚列包括籌設垃圾焚化爐等15大項建議宣讀,請縣府針對議員提出的各項質詢及建議案,由行政處彙整列管追蹤,以落實執行成效。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大陸國家文物局13日在海南瓊海召開「考古中國」重大計畫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新成果。
馬祖東湧燈塔又稱為東引島燈塔,為東引地區精神地標,7月將迎來落成120周年。交通部航港局攜手觀光署、連江縣政府及東引鄉公所等,策畫系列活動,結合線上、線下及當地旅遊資源,提供民眾多元參與管道,活動自6月30日起登場,規畫市集、音樂會、工作坊、祝福儀式、藝文展區、明信片集章等,盼帶動馬祖與東引上萬人次觀光人流。
美國海軍歷史暨遺產司令部(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上週五(25日)確認了戰功彪炳的貓鯊級(Gato-Class)潛艇哈德號(USS Harder,又譯李氏鮻)與其79名官兵的最終安息地點,1944年8月24日,哈德號在巡邏任務間被日本海軍以深水炸彈擊沉,最後的位置記錄在南海,靠近菲律賓。
近年政府施政重視海洋領域發展,並落實於教育中。基市府教育處表示,今年教育部辦理的2023年「海洋教育推手獎」頒獎典禮中,基隆市在全國22個縣市中脫穎而出,榮獲「海洋教育推手—地方政府獎」特優,19日由教育處代理處長楊桂杰將獎項獻給基隆市長謝國樑。謝國樑表示,市府將持續推動海洋教育,使教育領域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