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海洋環境的搜尋結果,共502筆
有看過魚搭雲霄飛車嗎?澳洲科學家捕捉到大批鮣魚吸附在座頭鯨身上,隨著座頭鯨高速暢遊海底世界,當鯨魚浮出水面呼吸時,這群鮣魚像是算好時間般同時離開,當鯨魚返回海裡時,鮣魚又重新出現、黏在鯨魚身上。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推動的「海洋環境教育—校園巡迴列車」今年成果豐碩,共完成45場次、吸引1755名學童參與,特別將海洋教育從課堂帶到港灣,邀請來自茂林、那瑪夏與桃源等原鄉地區的學生,到愛河灣體驗親海課程,讓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孩子們,在笑聲與驚呼中感受海洋的力量。
永續做得最有感的企業公開!
「台灣蝶王」王冠閎擔任海巡節形象大使,他將在民國114年11月5日海巡署舉辦的「118海巡節慶祝活動」上,展現年輕世代堅毅的力量,以「親海、知海、護海」的精神,呼應海巡人員不畏風浪、堅守崗位的身影,也藉此推廣海洋委員會訂定11月8日海巡節首度放假一日的意涵。王冠閎鼓勵更多年輕世代認識並支持海巡工作,一同守護台灣海洋環境與國家安全,此次活動將表揚模範海巡人員、服務績優志工與海上搜救英雄。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1)日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海洋永續行動大賞,展現海洋保育ESG專案、淨海大聯盟及在地守護三大公私協力豐碩成果,特邀海巡署退役、具潛水經驗、熱愛海洋保育的知名藝人許孟哲先生擔任海洋保育一日大使。
台灣人越來越愛逛博物館!
大陸央視新聞 報導,大陸航太科技集團指出,近日,中國大陸首顆用於海洋鹽度資訊獲取的遙感衛星——海洋鹽度探測衛星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具備交付用戶長期使用的條件。
海洋保育進入世代接力時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美國環保署、北美環境教育協會(NAAEE)合作,透過全球環境教育夥伴關係(GEEP)舉辦的「2025全球青年創新挑戰」(Youth Innovation Challenge, YIC)吸引來自64個國家、超過300件作品投稿,作品數量比去年成長一倍,顯示全球青年對海洋保育議題的熱情與創新能量。
為因應海洋環境變遷與生物多樣性銳減挑戰,新北市政府今(20)日上午於板橋「逗點實驗室」舉行「新北市政府×緯穎永續基金會海洋永續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攜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貢寮區漁會及海洋保育署等單位,以「產官學研跨域合作」推動珊瑚復育與海洋保育行動,預計將貢寮卯澳灣打造成北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復育示範基地。
《馬祖好Chill 島式慢活季—與大海共食・福澳》於18日在南竿福澳運動場熱鬧登場,現場吸引超兩百位民眾齊聚,共度一場結合海洋飲食、人文故事與音樂氛圍的島嶼盛宴。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6日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簽署「海洋保育與災防預警合作備忘錄」,以韌性海洋為核心,共同建立海洋保育與氣候變遷風險預警機制,運用遙測、大數據與數值模擬技術,強化海洋環境變化監測,減緩氣候變遷對生態衝擊,打造健康韌性海洋。
遠東集團與徐有庠紀念基金會今(13)日舉辦「第23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本次獲獎者共計5位,範圍涵蓋奈米科技、資通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基金會副總經理楊雅森指出,基金會秉持向上獎勵頂尖科研、向下扎根科學教育精神,至今頒發522個獎項、2.2億元獎金,盼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台灣頂尖科學家的努力與貢獻,激發年輕世代投身科研。
台灣近年積極發展綠能,除光電外,風電也是主要發展項目,然而處理離岸、浮式風機的挑戰,台灣多仰賴國外團隊,但不只費用高昂,台灣獨特的海洋環境國外團隊也不一定能夠處理,為此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率領的團隊研發「流固耦合問題之無網格法電腦模擬模式」,其算力、所需費用皆優於國外團隊,更因此獲得「第23屆有庠科技獎」殊榮,而許泰文也表示,盼政府能支持國內團隊,助國內產業及人才培育。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3日報導,中國大陸自然資源部組織中國大陸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不久前完成。此次考察由雪龍2號、極地號、深海一號和探索三號四船共同實施,是大陸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學考察。在此航次,首潛成功只是開始,更多「全球首次」技術難題一一克服。
隨著對關鍵礦產的需求日益增加,美中兩國也逐漸將目光投向深海。但相對美國積極投入「深海採礦」,北京近年雖獲聯合國轄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批准多項探勘合約,但效益始終有限,使其在國際水域資源競爭中落於下風。學者認為,面對美國不遵守遊戲規則,北京可能被迫調整策略,考慮自立規則。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執行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6日返回上海,標誌著此次考察任務圓滿完成。本次考察過程中,「深海一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實現了我國在北極冰區的首次載人深潛。
為呼應環境部推動之「向海致敬」政策,新竹市政府27日於南寮漁港魚鱗天梯周邊海岸,舉辦秋季淨灘活動,結合在地企業、民間團體及新竹市海岸管理單位,共同展現守護海岸的行動力,活動吸引超過800人共同參與,動員超過10家企業及民間團體,以實際行動維護環境。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近日表示,「中國進入台灣管轄海域的行為多為騷擾,而不是執法;執法權牢牢掌握在台方手中」;「大陸越界漁船甚至被發現毒魚、破壞棲息地等行為」;希望能與大陸共同合作應對金門、馬祖等地海洋廢棄物治理問題。陳斌華表示,海峽兩岸都是中國的領土,大陸海警在相關海域執法巡查是合法正當之舉,大陸方面一向高度重視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自製、獲海洋委員會補助支持的跨域海洋劇場《王船海緣:踏浪築夢的海岸巡禮》,9月21日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隆重演出,全場座無虛席。該劇為海洋委員會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的一環,透過藝術轉化永續議題,激發大眾對台灣海洋文化的共鳴與關注。
旭東環保科技公司在屏東縣佳冬外海設置離岸太陽光電浮台系統開發計畫,海上浮台7月初遭丹娜絲颱風破壞,碎片四散漂流。事隔2個多月,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0日舉辦淨灘活動,竟有志工在鵝鑾鼻砂島海灘發現光電浮台走道板,引起當地居民議論,擔心這次樺加沙颱風來襲,海岸是否會再度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