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牟宗的搜尋結果,共14筆
一生投注於翻譯志業,和研究中日文學關係的著名學者鄭清茂,日前辭世,享耆壽92歲。鄭為國立東華大學首位榮譽教授,師友學子聞之,心生無限哀思與感念。
當前台灣社會正面臨嚴重的文化危機,國人喜歡拿手機看資訊,卻普遍束書不觀,對事情不求甚解,卻因自媒體的便利而習慣於大放厥詞,做激情的表態,使得民國三十八年(1949)有大量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先賢曾經來到台灣,無不心懷學術救國的願望,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浪潮來深耕中華思想,於今卻面臨著斷港絕潢的現象。
知名作家龍應台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剛上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期望台北能彰顯豐富的本土文化,來躍上國際舞台,而對外表示:「媽祖的慶生祭典與羅馬教堂的盛宴一樣美麗而崇高,朱熹誕辰八百年比歌德兩百五十週年還重要。」供奉媽祖的萬華龍山寺,朱子神像就位於正殿後的文昌帝君殿中,顯見閩南族群對朱子的高度推崇。但,不只被閩南人虔誠祭祀,同樣在台北大龍峒孔廟,朱子則在正殿與至聖先師孔子同享太牢,成為不屬於先秦時期的唯一人。
編者按:《哈佛瑣記》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暢銷書,作者吳詠慧被許多讀者誤以為是女性,報社還接到不少露骨的求愛情書,其實吳詠慧是男的,真實身分是中研院前副院長黃進興,吳詠慧是他的太座。翟志成寫起他來妙趣橫生,頗有揭密的味道。
四分之三世紀前的一九五零年,我以唯一志願考入師大音樂系,四年後畢業,至今整整七十年。大約一九八零年起我在師大音樂系兼任,一九八五年成為專任教授。一九九六年退休後繼續兼課至二零零四年。我當了五十年老師,有一半時間在師大。當年進了師大,就註定成為老師。我是一個師大人,以此為榮。
作者/沈珮君出版社/聯經出版
最近常看到許多大學的高層人士,如校長之流,非常關心文科學生的出路,總是殷殷勸導,文科生不必妄自菲薄,只要肯跨出文科領域,兼向不同學科發展,一樣會很有前途的,例如AI啦、數位啦……等等,台大校長更宣稱:中文系、哲學系的學生,也可成為科技巨子,而黃仁勳顯然就是最佳的模範。
最近常看到許多大學的高層人士,如校長之流,非常關心文科學生的出路,總是殷殷勸導,文科生不必妄自匪薄,只要肯跨出文科領域,兼向不同學科發展,一樣會很有前途的,例如AI啦、數位啦……等等,台大校長更宣稱:中文系、哲學系的學生,也可成為科技巨子,而黃仁勳顯然就是最佳的模範。
我和翟志成首先結的是文字因緣。七十年代初,我在報章上讀到一連串翟志成寫的有關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文章,翟志成曾親身經歷文革煉獄,目睹過文革時期各種非人慘烈的暴力行為,他寫出來的文章,血和淚流,讀來震撼人心。我開始與他通信往來,以文會友。
國立東華大學理工學院實驗室昨(3)日發生火災,因實驗室內含有化學物品,導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雖然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財產損失初步估計約為5億元,未來要重建或是整修仍待專業人士進一步評估決定。
國立東華大學創校29週年,歷經創校牟宗燦校長擘畫建設及歷任校長賡續努力得有優質之校園。位於花東縱谷有「臺灣的霍格華茲」之美稱,網友票選為全臺最美麗校園。
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抨擊民進黨推出的「108課綱」刪掉古文名篇,意在「去中國化」,是「無恥的課綱」,引發兩岸有識之士的共鳴。兩岸同胞同文同根,皆在中華文化的熏陶滋養下代代成長。用狹隘的意識形態消弭中華文化的教化影響力,無異於施行愚民政策,將阻滯年輕世代的心智成長,愚民終將愚台。
近期,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抨擊民進黨推出的「108課綱」刪掉古文名篇,意在「去中國化」,是「無恥的課綱」,引發兩岸有識之士的共鳴。兩岸同胞同文同根,皆在中華文化的熏陶滋養下代代成長。民進黨政府用狹隘的意識形態消弭中華文化的教化影響力,無異於施行愚民政策,將阻滯年輕世代的心智發育,愚民終將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