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生技人才的搜尋結果,共21

  • 余忠仁愛重訓、TRX 每周運動90分鐘

    余忠仁愛重訓、TRX 每周運動90分鐘

     台大醫院新任院長余忠仁,不僅是胸腔科、重症醫療專家,私下也是一名運動好手。他挺過SARS、新冠疫情,幫助過重症患者解決疑難雜症,但高壓的生活並沒有壓垮他。雖然公務繁忙,但每周都要求自己至少運動90分鐘,重訓、TRX都是他的熱愛項目,平日則靠走動,維持活動量。賴清德總統推動健康台灣的其中一項目標,是2030年增加141萬身體活動人口,他也勉勵民眾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 獎助生技人才 兩學者分獲TBF講座、吳火獅醫學獎

     國內最高2,500萬元研究經費的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BF)講座,11日宣布由中研院化學所特聘教授陳玉如獲得,表彰癌症蛋白基因體貢獻。另外獎金210萬元的吳火獅醫學獎,則由臺大醫工系教授林宗宏獲得,獎勵其團隊在智慧傷口照護系統展現BIO+ICT潛力。

  • 生技人才大盤點》生技育才大作戰 尋找下位接班人

    生技人才大盤點》生技育才大作戰 尋找下位接班人

     前言:生技製藥產業1970年代曾進入黃金世代,1993年至2003年也吸引一波美國生技大咖回台投資,只是大環境對新藥產業的知識不足,導致這些遠來的大和尚化緣不成,還傷痕累累,徒留遺憾。這也讓生技人才的青黃不接一直都是嚴重的問題,如何快速搭起「培育人才」的橋梁已成當務之急。

  • 建言-生技人才大盤點》閻雲:不只看Paper 需靠三帖藥解決人才荒

    建言-生技人才大盤點》閻雲:不只看Paper 需靠三帖藥解決人才荒

     曾任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浩鼎與泰福董事長,本身又是知名腫瘤科醫師,深耕產學醫三界的閻雲,接受本刊專訪暢談台灣生技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直指技術人才缺口是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 生技人才大盤點》產學接軌 需走出實驗室生產

    生技人才大盤點》產學接軌 需走出實驗室生產

     不同於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BF)是以提供獎座,讓優秀人才可以不用為「五斗米折腰」而專心做研究,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則是扎實的透過課程,希望能訓練產業必備但學校無法提供的實用技能,補足產學落差、發展產業人才庫,降低業界訓練成本,提升台灣生技製藥產業整體品質與技術水準。

  • 生技人才大盤點》生策會養才 從高中生開始播種

    生技人才大盤點》生策會養才 從高中生開始播種

     相對於培養碩、博士進入生技領域,生策會則是從小學生和高中生開始「播種」。生策會經營長吳明發認為,AI科技的進步已經將人類帶入一個「超速」的世代,只有提早一個世代投入資源,才有機會在世紀大戰中勝出,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為未來的新產業「養才」。

  • 生技人才大盤點》張念慈三創三捷 在台傷痕累累

    生技人才大盤點》張念慈三創三捷 在台傷痕累累

     被視天才創業家的張念慈,在美國擁有三次創業都成功風光史,他熱情滿懷回台投資,最大的心願就是見證好友翁啟惠拿到諾貝爾獎、台灣躋身全球前十大新藥國家和浩鼎拿到藥證。

  • 生技人才大盤點》海歸派生技天王 返台發展踢鐵板

    生技人才大盤點》海歸派生技天王 返台發展踢鐵板

     前言:1990年代起,台灣生技產業掀起一股海歸派回國的築夢潮,他們擁有學名藥、新藥開發成功經驗,旗下公司以數十億美元售予跨國大廠的戰績和「天王」的封號,返台投入新藥開發、栽培人才、重塑台灣生技榮景。

  • 生技人才大盤點》陳志明 用2,900萬美元換一場空笑夢

    生技人才大盤點》陳志明 用2,900萬美元換一場空笑夢

     天王回朝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陳志明,他以開發緩釋劑型聞名美國,因為想回台灣培養國內藥業人才,陳志明在2010年放棄了美國籍,為此,還繳了一筆據說是2,900萬美元龐大的棄國稅。

  • 教育與業界脫節 生技專業技術無人傳承

    教育與業界脫節 生技專業技術無人傳承

     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認為,台灣在小分子領域,由於有化學與藥物動力學的專業人才,過去曾有優勢,但這兩種技術型的人才,很難發表paper,加上而後台灣生技人才多數專注於基礎研究,以發表paper(論文)為主,而非藥品開發與製造。

  • 生技人才大斷層 台灣產業拉警報

    生技人才大斷層 台灣產業拉警報

     前言:台積電領軍的半導體產業席捲全球,「護國神山」的魅力也讓人才庫的版圖大洗牌,生技業在這一波AI吸人的大浪潮和長期教育環境的脫節下,正面臨人才斷層的大危機。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憂心忡忡表示,「我們把我們的專業弄丟了!」

  • 北醫大攜手葛蘭素史克藥廠 簽訂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

    北醫大攜手葛蘭素史克藥廠 簽訂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

    臺北醫學大學與葛蘭素史克藥廠臺灣分公司 (GSK Taiwan)於今(2025)年3月7日簽訂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不僅搭起產學合作的橋樑,也為新世代人才培育開創新視野。簽約儀式由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GSK臺灣總經理格婷娜(Tina Graves)代表簽約,會中也邀請正在GSK團隊實習的北醫學生擔任主持人,並分享實習經驗,象徵對人才培育注入新能量。

  • 華聯深耕基因檢測 玉山獎加冕

    華聯深耕基因檢測 玉山獎加冕

     第21屆國家品牌玉山獎日前公布,華聯生物科技以「癌、慢、胖個人化基因體檢測服務」榮膺「最佳產品類」獎項,成為本屆典禮亮點之一。

  • 台灣生技打世界盃 卓榮泰:力拚一站式智慧醫療

    台灣生技打世界盃 卓榮泰:力拚一站式智慧醫療

     行政院長卓榮泰26日出席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宣布政府將運用台灣製造與IC強項,積極發展以AI或數據驅動的智慧醫療,並與ICT產業、廠商與醫療機構籌組跨領域合作團隊,瞄準「智慧化產業」、「自動化製造商機」,提供一站式服務,讓國內生技產業能夠「立足台灣、服務世界」。

  • 保瑞董事長樹立新典範 盛保熙 併購是用金錢買時間的捷徑

    保瑞董事長樹立新典範 盛保熙 併購是用金錢買時間的捷徑

     十年併購8家國內外藥廠,保瑞集團董事長盛保熙開啟生技產業的國際新視野,也為藥品委託開發代工製造(CDMO)建構了新典範。他說,併購是用金錢買時間的捷徑,正值全球地緣政治影響之際,少了許多競爭對手,台灣應該好好把握這二、三年的黃金期。

  •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北醫大蟬聯遠見2024「台灣最佳大學」 榮獲醫學類典範獎

    臺北醫學大學榮獲2024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典範大學」醫學類榜眼,也拿下「中小型大學」評比冠軍,更在「教學表現」、「社會聲望」面向名列私校第一,「財務體質」也表現優異,分別在「生師比」、「近三年學校購買圖書資料費之每生平均金額」、「SDG影響力」及「學生平均經費」四項指標奪冠。

  • 談資本市場-IPO將有三寶 AI科技、生技、新能源

    談資本市場-IPO將有三寶 AI科技、生技、新能源

     勤業眾信在台灣上市櫃公司審計簽證這塊領域,市占率約35%,一直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領頭羊。柯志賢表示,2023年國內IPO市場表現不錯,上市櫃首次公開發行(IPO)有68家,其中有14家是創新板,就目前觀察,預估2024年整體的IPO送件量應不錯,主要還是先前晶片短缺和清庫存的問題逐漸解決,全球通膨壓力漸減,美國經濟可望軟著陸,因而產業前景較樂觀帶動送件需求的提升。

  • 《科技》臺灣生物醫藥製造攜手美商 共創生技業CDMO典範

    臺灣生物醫藥製造(Taiwan Bio-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TBMC)宣布攜手美國韌力公司National Resilience達成策略結盟合作,雙方合作第一階段,將由TBMC取得National Resilience在生物製劑、疫苗、mRNA核酸藥物、細胞治療與基因療法等五大先進製程的授權,加速國內核酸藥物產業與全球對接,也有利未來可與National Resilience全球生產製造基地進行深度整合,提升全球戰略地位。

  • 新竹台大分院3週年院慶 楊文科期未來成醫學中心

    新竹台大分院3週年院慶 楊文科期未來成醫學中心

    新竹台大醫院、竹北生醫和竹東醫院整併為新竹台大分院3週年,8日將生醫醫院1樓大廳變身成機場登機門,展示各種智慧醫療器材,舉辦「逐夢飛越3週年:國際智慧醫療暨健康照護」院慶活動,賀客盈門,由院長余忠仁說明推動智慧醫療相關成果,縣長楊文科期望生醫醫院2期研究中心完成後,早日達到醫學中心的目標。

  • 「幸福欣印象」受惠屏農科 吸引買盤

    「幸福欣印象」受惠屏農科 吸引買盤

    買房跟著科技園區可享增值空間!觀察新竹科學園區及台南科學園區,5年時間房價漲幅逾10萬,可見科學園區的成長空間不容小覷。以屏東農科特區為例,區域新建案「幸福欣印象」位處「台灣第1 .農科特區」,不僅在地買盤強勁,更磁吸高雄、台南等外地客目光。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