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碳權價格的搜尋結果,共21筆
碳權交易所受環境部委託辦理國內碳權的交易及拍賣,去年10月正式啟動「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企業購買碳權可抵碳費,但平台上每公噸碳權要價3000元以上,相較碳費最高每公噸僅300元,價格落差過大,實際交易卻十分慘淡,上路快1年僅成交4筆、金額21萬。學者分析,2026年試行總量管制排放交易(ETS),仍難以改變碳權交易狀況,呼籲環境部確保碳費制度走到2030年、費率穩定上升,再研議ETS上路期程。
今年8月底,環境部發布「碳費收費辦法」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並公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完成碳費制度三項配套子法。政府透過碳定價與市場機制的推動,鼓勵企業進行低碳轉型,同時也宣告碳費制度上路後,我國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
自歐盟率先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英、美、澳等國相繼跟進規劃碳關稅。對我國企業而言,CBAM促使中小企業強化碳排放申報,加上英國2027年碳關稅將上路,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也正在立法,影響將更廣泛。此外,與台商息息相關的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印度、越南等也開始規劃碳定價,泰國更計劃明年開徵碳稅,台商須及早因應。
全球稅制趨勢影響台灣跨國企業的稅務,國際財政協會(IFA)中華民國總會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13日舉辦研討會,財政部次長李慶華表示,在綠色稅制上,未來將持續關注國際綠色稅制的後續發展,及我國淨零排放的政策,滾動檢討稅制因應措施。
全球稅制趨勢影響臺灣跨國企業的稅務,包括國別報告、綠色稅制、BEPS 2.0及支柱一、二,一系列新的國際稅務改革措施將導致許多跨國企業需因應未來國際反避稅制度的發展及相關挑戰。今(13)日由國際財政協會(IFA)中華民國總會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共同舉辦「國際稅務前瞻:國別報告、綠色稅制、BEPS 2.0的實踐與展望」研討會,展望最新的國際稅務趨勢,提供企業多元面向的因應之道。
國際減碳趨勢興起,氫被視為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一步,根據IEA 2023報告預測,2030年前氫氣使用量每年增長6%,且將超過150公噸,因此各國積極布局氫能發展,日本、德國等國家均已公布氫能發展國家策略,並啟動多項大型示範驗證計畫,臺灣於2022年公布淨零排放路徑中,氫能列屬重點規劃項目。
經濟數據分析: 美國聯準會(Fed)本周公布利率決策,連續第七次維持利率在5.25%~5.50%不變,根據決策官員利率預測落點的「點狀圖」,官員預期2024年僅會降息一次,比3月點狀圖顯示的三次還少,預測2024年底利率為5.1%,高於先前預測的4.6%,預估2025年降息次數從上次預測的三次增至四次,顯示聯準會近期對降息仍採取謹慎帶態度。
碳交所、證交所與中山大學碳權中心日前共同舉辦「自願性碳市場:誠信與永續」國際研討會,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致詞時指出,隨著國際品牌商紛紛設定積極的氣候目標,碳移除類型專案成為重要的解方之一;期藉由此次國內外重要代表對話交流,為推動台灣自願性碳市場努力。
台灣碳權交易所31日宣布,已與國際自願性碳權核發機構領導者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為推動台灣自願性碳市場共同努力。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台灣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肩負淨零減碳重任,隨國際大廠紛紛設定淨零目標,碳移除(Carbon Removal)類型的碳權成重要的解方之一。
蘋果公司(Apple)推動「碳移除」策略積極減碳,碳交所官員表示,因應國內蘋果供應鏈需求,碳交所力拚4月上架的第2波國際碳權商品,主要以自然碳權為主,案源已有10多個,與環境部合作篩選,至今已開過2次會。他透露,中南美洲案可望成為第2波首件上架碳匯。
農業部近日擬把綠碳(森林碳匯)、黃碳(土壤碳匯)及藍碳(海洋碳匯)方法學送至環境部審查,一旦公告成為正式的方法學,相關單位就能據以取得減量額度(碳權)並在如碳交所等地販售,對此,農業部官員強調,如果只是為取得碳權而從事森林經營完全不划算,主要為希望從事永續行為能有附加些許好處。若以現行已公布的方法學,則每公頃則僅約1500元至4500元不等價值。
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2日起跑,傳統產業針對轉型、疫後市場擴充所需徵才。其中台泥在啟動綠色轉型下,針對能源、AI釋出300個職缺;華航則在擴充機隊運能下,招募至少120名機師。
台泥(1101)企業團22日在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舉辦首場活動。董事長張安平表示,碳知識將是年輕世代最重要的競爭力,是任何場域和職場的必要能力,不懂碳,未來10年將會被淘汰。
在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大趨勢下,企業脫碳已是必行之路。目前國際間的主流脫碳選項,包括碳捕捉與封存法(CDR)、二氧化碳移除法(CCS)以及碳權(carbon credit)等。以下筆者將就這幾類方案在協助企業實現脫碳目標時可能面臨的侷限進行探討。
大同集團旗下的福華(8085),原本主營背光模組,但近期轉型為碳權交易業務,在印尼的自然碳匯專案進入最後階段,預估今年上半年可認列碳權營收,成為全國第一家可認列碳權收入的公司。
環境部近日啟動討論「碳費收費辦法」草案,自2024年起,碳排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的電力業及大型製造業需納入計價,預估有512家工廠會被徵收碳費,並研議經「認可」的國際碳權可用於抵換國內的5%需收費排放量,認可準則等仍待後續討論;有學者認為,如新加坡等地雖然有類似作法,但往往是碳費機制穩定後再執行,憂心會弱化碳費的減量效益。
臺灣碳權交易所22日正式啟動交易,中鋼有意搶頭香爭取第一筆交易,規劃購入500噸碳權,價格約在每噸5~15美元。中鋼表示,公司是高雄在地企業,碳權交易所也設在高雄,中鋼若拿到第一筆交易具有象徵意義,但買500噸其實不多,未來也會視情況再買進。另一家大廠燁輝則表示一直有購買碳權的規劃,但要看碳權交易的機制是否完整。
國內碳交易將邁出關鍵第一步!台灣碳權交易所22日啟動碳交易,避免受森林大火、極端氣候波及,首波上架商品並無森林等自然碳匯,主要來自東非的潔淨水源,南美及亞洲的再生能源,以及源於亞洲、南美的生質能源,且都是經國際認證單位GS、Verra認證的碳權,整合出的商品每噸約5至15美元,依國際定價浮動,官員透露,未來將積極評估引進較無碳排爭議的海外碳捕捉碳匯。
台灣碳交所即將在22日開盤交易,台灣與其他73個法令制度相對較高的淨零碳排經濟體,並駕齊驅。全球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經濟,需要投入125兆美元的投資規模,台灣企業到底如何因應這個必然潮流,在自發性降低碳之外,如何透過碳交所的碳權買賣,達到碳中和,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課題。
大同(2371)旗下福華電子(8085)董事長洪奇昌今天表示,福華電子是一家定位ESG投資服務和技術公司,專致於新能源(光電、再生能源、儲能、智慧曬網技術輸出)、海外生質燃料開發貿易商,積極參與國際的碳權專案開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