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科研成果的搜尋結果,共176筆
據大陸央視8日晚間新聞聯播報導,11月5日,大陸第一艘「電磁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入列授旗儀式在海南三亞某軍港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入列授旗儀式並登艦視察。福建艦艦長陳治國表示,當前首要任務是緊前組織新裝備性能試驗檢驗,加快提升艦載機滿編駐艦保障水平,早日形成編隊體系作戰能力。
國立成功大學年度盛會「成大產學創新日」11月6日於成大勝利校區旺宏館登場,為校慶周系列活動之一,由產學創新總中心與研究發展處共同主辦,結合校內外研究團隊、大南方科研產業化平台、成大新創生態系及鳳凰新創平台等單位,展出逾百項科研與創新成果,全面展現成大在「AI導入與智慧轉型」上的實踐能量與產業鏈結成果。
為提升建案作業效率與品質,國防部常務次長楊中將30日主持「國防部114年國軍軍事投資建案作業講習」,期勉各單位主官(管)在執行建案過程中,適切分配資源、管控風險,期使各項建案如期如質達成。
在運動科技與精密製造日益融合的時代,皓準科技以「數據驅動運動效能升級」為核心理念,成功開發出可依個人數據量身設計的「客製化非圓形自行車鏈盤」,以科學分析重新定義騎乘效率與舒適度。該公司由經濟部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衍生成立,近期更獲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潛力新創選拔」白科技績優廠商肯定,成為台灣智慧製造跨入運動科技領域的代表之一。
普匯金融科技秉持「以AI驅動普惠金融」理念,長期致力推動AI技術應用與金融教育落地。除持續提供「學生貸」等友善產品,協助大專院校學生解決就學及生活資金需求外,更積極推動跨校產學聯盟,串聯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臺北大學商學院與AI金融科技協會,共同打造台灣首座融合AI教育、金融應用與青年培育的高價值「普惠金融科技平台」。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20日推出「全球頂尖AI人才招募令」,徵求「學術先鋒、技術熱情、創新思維」人才,並稱AGI(通用人工智慧)將是超越想像的革命。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研發長林宗賢,率團隊以「液晶極化技術」開發出全球首款「行動式極化光膚質檢測系統」,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日常保養科技,居家就能進行醫美等級皮膚檢測,榮獲國科會「2025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獎」肯定。民眾只需將手機裝入專屬外殼,開啟App一鍵拍攝,即能在0.1秒內取得微血管、棕斑、痘痘與細紋等膚質指標,讓「醫美級檢測」走出診所。
「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興趣和能力,還需要機遇」,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學術界撼動地位的名言。楊振寧今(18)日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嵩壽103歲,其於1956年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也締造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學術成就。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於今(18)日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嵩壽103歲。根據《新華社》18日的報導指出,楊振寧一生致力於理論物理研究,對現代物理學發展貢獻卓著,其學術地位與影響力跨越一個世紀。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於10月16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揭幕,其中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召集,並與技術司、中企署、能源署及國營司共同主辦的「創新經濟館」,集結78家廠商參展、展示171件研發技術,其中2025大阪世博台灣館的互動顯示技術,也在館內展出,讓民眾在臺灣就能親身體驗國際級的科技展演。
「2025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10月16日開展,國科會表示,今年展出220件技術,更鎖定智慧機器人、量子科技、運動科技、AI應用與產學合作、晶創臺灣方案、未來科技獎六大技術領域等展區,全面展示科技回應社會需求,並推動產業升級的應用。
據《三聯生活週刊》報導,培養一個博士,大約要投入近10年的時間,他們出於對靈活工作時間安排的嚮往或對繼續從事科研的興趣,會選擇進入高校擔任教職。但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發現,進入相對高層次的高校工作,學校實施嚴格的「非升即走」制度,沒有達到考核指標,就會面臨被降職或解聘的風險,大家只能不斷「卷」論文和課題。
AI正以驚人速度滲入醫學研究的每一個角落。來自 史丹佛大學與弧光研究所(Arc Institute)的跨領域團隊於9月17日完整發布了一項劃時代的成果,全球第一個由AI設計並成功合成的噬菌體(bacteriophage)。這項研究以《應用基因組尺度語言模型的新型噬菌體生成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 of novel bacteriophages with genome-scale language models)為題發表於生物學預印本平台bioRxiv,成果展現了生成式AI在生物醫學的顛覆潛能,同時觸動了人類立足科學與倫理交叉點的集體思考。
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9月初公布財報後股價暴漲36%,導致創辦人賴瑞‧艾里森(Larry Ellison)一度擠下馬斯克(Elon Musk)成為全球首富。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位如今身價3930億美元(約新台幣12兆元)的全球第二富豪,曾經在2010年簽下「捐贈誓言」(Giving Pledge),承諾捐出至少95%的財富,用於支持他感興趣的慈善事業。
國科會23日宣布轄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防科技中心),與韓國國家災害管理研究院(NDMI)於仁川國際展覽中心(KINTEX)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聚焦在「研究、應用、培訓到國際連結」合作方式,進行技術、政策、資訊與科研成果交流,同步拓展國際合作的參與。
國際能源版圖快速重塑,氫能成為各國角力的焦點,歐盟、日本、美國紛紛投入龐大資源布局氫能經濟,我國也加速進行。工研院宣布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展開跨國合作,攜手推動氫(氨)能關鍵技術發展,將為我台灣邁向永續未來注入新動能。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與國票金控舉行「阿里山山椒魚保育教育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將展開跨域合作,投入臺灣高山型國家公園山椒魚保育教育推動計畫。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表示,此舉展現出金融業結合國家公園保育研究的新模式,未來,玉管處將持續結合企業與社會夥伴,共創保育新篇章。
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名揚國際,今年吸引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英國貝宜系統(BAE Systems)等全球著名軍工大廠參展,而美國、捷克、德國及波蘭也以國家館形式,聚焦先進防衛系統、無人載具應用等關鍵技術,展示其軍事研發成果,並與我國軍工單位、企業交流,強化國防自主韌性。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師生與產學合作團隊於2025年9月18日至20日參加「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展出兩項具有突破性的國防關鍵技術,展現高科大在智慧無人機應用與高階航太材料自製方面的研發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