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考古挖掘的搜尋結果,共49筆
大陸央視報導,在福建省三明市岩前鎮岩前村西北方,一座壽桃形孤峰靜臥於群山之間,這是開啟福建遠古文明神祕大門的萬壽岩遺址。
「就連考古發掘工具都有,這個博物館是真想教會我考古!」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今年5月18日開館以來,日均接待遊客逾3000人次。在車水馬龍現代都市和稻浪翻滾生態農田之間,玉架山考古博物館是展館、也是讀懂良渚文明的「演進圖景」;是文物、還是橋梁,解碼考古挖掘「發生現場」;是建築、又是展品,搭建城市遺址「時空之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聯手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於8月15日至17日在澎湖推出「2025保護沉船日」系列活動,包含列冊沉船觀覽營、水下文資講座及列冊沉船特展,期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水下文化資產之關注與認識,藉由一年一度專屬節日的儀式感與氛圍,讓沉船不再沉默。
近年因土地開發,許多先人遺址陸續出土,科博館集結30年人類考古挖掘成果今(4月30日)起舉辦《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中部平埔族祖先」番仔園文化人的生活樣貌。
以色列一名3歲女童,近日與家人前往當地一處聖經故事中的歷史遺址健行時,意外在地上撿到一塊看似平凡卻不尋常的石塊。經專家鑑定後,竟發現是來自約3800年前青銅器時代的古老護身符。
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北埔消防分隊、北埔派出所辦公廳舍老舊,現地拆除重建,不過,工地挖掘到文化遺址緊急喊停,工期恐延宕。經試掘結果發現大量陶、石遺物,並陸續發現3具甕棺,已挖出2具,除推估為花岡山文化層,更有罕見的大坌坑文化層,學者認為基地文化層相當完整,建議「全面性搶救發掘」。
古人為了記錄,將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以圖案的形式書寫,逐漸形成文字,而殷商使用的甲骨文和金文,也充滿了許多有趣的「圖形字」,比如表達「車」的文字,根據當時馬車不同的款式,有許多不一樣的寫法,而考古學家則受到這些細微差異的啟發,在考古過程中尋找和文字相同的馬車構造。
大陸考古團隊在浙江紹興的百草園遺址中發現戰國和六朝時期的遺址,且在一處河溝底部藏有一處被考古人員稱作「寶藏坑」的垃圾堆,並從中出土陶瓷器、磚瓦、木器等生活用品,以及各種植物、海產和獸骨,其中最特別的是多達78具遭到屠宰的狗骨頭,表示當時人們有吃狗肉的風俗。
西漢第9任皇帝漢廢帝劉賀,在位短短27天就被廢除,並送回封地昌邑國,被漢宣帝授予海昏侯的爵位,但劉賀只在封地活了4年,不足34歲就過世。位於大陸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於2011年展開考古挖掘,出土了一尊大型的青銅蒸餾器,裡面還有芋頭殘留物,推測當初海昏侯曾用該青銅器釀造芋頭酒。
大陸安徽六安在2011年進行道路施工時,找到2座戰國時期的墓葬,相關單位立刻展開考古挖掘,發現2座墓葬完好無損,並未受盜墓賊侵擾,然而弔詭的是,其中一名男墓主的頭顱竟不翼而飛,專家針對骨骼進行研究,推測他應為楚國高級將領,在戰場上受傷後被捕,最終遭敵軍斬首而亡。
台北市文資會24日審查歷史建築「華山貨運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司法院規畫興建司法園區,最後經文資委員投票通過,預計10月開工,2031年完工。
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24日審查,歷史建築「華山貨運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再行檢視,委員也針對定著土地範圍微調提出疑問。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張崑振代表解釋,這次以新建築物外牆狀態修正,但尚未經文資委員會變更。後經文資委員今日投票通過。
台南關廟埤仔頭「保東窯」2021年因道路開闢、地主整地,意外揭露清代「保東糖漏窯遺址」神祕面紗,歷時3年挖掘考古,證實是全台首見清代「瓦漏窯(糖漏窯)」古窯址,文史界認為這項發現確立台灣糖業發展史關鍵地位,訴求原地保留。
馬王堆漢墓女屍、鳳凰山168號漢墓男屍為中國著名古屍,它們因在出土時保存良好聞名於世,在2009年時,位於江南地區的荊州也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清代女屍,但不同於前述古屍,這具在潮濕的江南出的古屍竟是具乾屍,專家分析,形成乾屍的原因可能與墓主人本身、墓中有防潮物品,以及密封良好等原因有關。
大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當陽博物館,在2024年12月針對「晏坡墓地」進行考古挖掘,發現23座東周和漢代時期的墓葬,並出土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等近百件文物,此外還首次發現3車2馬埋葬方式的楚國車馬坑,推測墓主的身分應該為比大夫低一級的地方官員「元士」。
海昏侯墓是西漢第九位皇帝漢廢帝劉賀的陵墓,位於大陸江西南昌,2011年考古挖掘後,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黃金,令人嘆為觀止。然而漢代墓葬大多被洗劫一空,海昏侯墓卻從未受到盜墓賊侵擾,有學者認為可能和東晉時期一場大地震有關。
三星堆遺址位於大陸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的鴨子河畔,屬於青銅時代文化遺址,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1100年,三星堆出土了令人驚嘆的神奇文物,但有趣的是,許多文物都呈碎片狀,分散在各個坑內,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指出,這些文物很可能是遭遇天災受到破壞後,才被當地的古蜀人挖坑掩埋起來。
大陸考古團隊在江蘇徐州的「獅子山漢楚王墓」中,出土了一個體積較大且奇特的銀盆,裡面還放有幾塊圓石,起初考古人員以為是個酒器,但透過外側的銘文發現,這竟是楚王的「洗浴盆」,圓石則是專門用來搓澡的工具。
大陸陝西考古團隊2024年在咸陽市進行考古挖掘,發現5座規格接近西漢列侯墓葬等級的大墓,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高等級陪葬品,包含金器、螺杯、青銅器等,且根據封泥上的文字,推測二號大墓的墓主正是漢武帝朝最後一位丞相「富民侯」田千秋和他的妻子。
大陸考古團隊於1956年針對明朝定陵展開考古挖掘,過程中發現一塊神祕的「指路石碑」,未料跟著石碑文字指引的方向,竟真的找到萬曆皇帝的棺槨。這塊石碑雖然對考古人員很方便,但古人難道不怕被盜墓賊發現嗎?大陸導遊房博指出,這塊石碑其實是為了方便工匠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