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肢體痙攣的搜尋結果,共04

  • 中風後肢體痙攣 密集復健防失能

    中風後肢體痙攣 密集復健防失能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4成患者會在半年出現肢體痙攣。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調查發現,超過6成照護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甚至造成收入減少。醫師指出,中風後6個月到1年內是治療關鍵期,此時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

  • 男子昏迷3個月下肢萎縮癱瘓 磁波治療加復健重新站起來

    男子昏迷3個月下肢萎縮癱瘓 磁波治療加復健重新站起來

    彰化1名20多歲林姓男子,因意外造成顱骨骨折、右手截肢,手術後在加護病房昏迷躺了3個月,好不容易清醒卻遭遇下肢肌肉萎縮癱軟在床,行動需仰賴看護協助的打擊,他不忍拖累家人,勤做復健加上磁波治療,終於重新再站起來,他也鼓勵其他病友不要放棄。

  • 扭轉中風黑白人生 「食樂小組」推進食訓練助患者減輕負擔

    扭轉中風黑白人生 「食樂小組」推進食訓練助患者減輕負擔

    台灣每年新增3萬名中風病人,是導致成人殘障失能主因之一,且病人肢體痙攣影響生活品質,也造成照顧者沉重負擔,奇美醫院去年11月成立「食樂小組」,針對急性中風病人至亞急性追蹤及慢性居家長照病人,給予妥善吞嚥評估、進食訓練及營養質地調整,截至目前服務近20人,陪伴中風者扭轉黑白人生,減輕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4成患者腦中風後痙攣 肉毒桿菌合併顱磁刺激恢復8成活動度

    4成患者腦中風後痙攣 肉毒桿菌合併顱磁刺激恢復8成活動度

    台灣每年約有3萬人發生腦中風,其中約4成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症狀,無法正常走路、吃飯,甚至影響睡眠。醫師指出,注射肉毒桿菌可以降低肌肉張力,若合併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可幫助大腦訊號傳遞到四肢,活動能力可恢復7到8成。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