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能源巨頭的搜尋結果,共50筆
美國總統川普不斷設法解決俄烏衝突,但俄羅斯總統普丁祭出「拖」字訣,以致停火遲遲無法達成。而川普30日在南韓釜山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後說,他同意就烏克蘭問題和習近平合作。
美國宣布將對俄羅斯兩大能源巨頭實施嚴厲制裁,國際油價應聲大漲,反映在台證券市場上,布蘭特原油期貨(BRF)大漲4.58%、期街口布蘭特正2(00715L)ETF大漲6.93%,且成交爆大量超過22萬張,登上23日台股成交量冠軍,台塑四寶更是全面齊揚,台塑化(6505)衝上近一年來新高價。
投資集團波克夏的投資動向,反映「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接班人阿貝爾(Greg Abel)的想法,今年波克夏仍聚焦在能源與民生概念股,降低對科技股與金融機構的持股,對三檔股票投入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6億)規模。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的預算僵局仍然無解,以及受醫療保健股和銀行股下挫拖累,周二(10月7日)歐股收黑。
歐洲股市周二早盤變化不大,其中工業股和醫療股的下跌,抵銷了能源股和奢侈品股的上漲。政治動盪帶來市場衝擊之後,目前法國股市回穩。
AI技術驅動全球產業升級,能源需求爆發性成長,電力供應成關鍵,資本市場投資焦點從AI晶片轉向能源基礎設施,能源主題投資價值上升,近期台灣市場的海外能源相關ETF績效表現超越台灣加權指數,展現能源主題在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據觀察者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27日一篇專題報導稱,中國企業已派遣了數千名工人前往歐洲建設尖端汽車電池工廠,歐洲大陸急需這些工廠來重振其汽車工業。報導認為,這種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與中國派遣工人前往非洲建設基礎設施的做法如出一轍,既凸顯了歐洲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技能和專業知識方面的巨大差距,也暴露了歐洲對中國技術的依賴。
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德國《世界報》報導,上周四,德國國有能源公司SEFE(前身為Gazprom Germania)在米蘭能源展會上與中國石化旗下貿易公司UNIPEC簽署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合作協議。雙方強調將建立長期戰略夥伴關係,通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市場互補優勢,優化LNG組合並提升效率。專家表示,該協議可被美國解讀為德中共同挑釁美國。
今年新上市ETF買氣盛,15檔今年新掛牌ETF新兵受益人數攀上市以來新高,主要集中在主動型、跨國投資股票型兩類,投資主題來看,台股、美股、科技、電力都有熱門ETF新兵出線,新ETF績效表現佳更湧入新錢潮,市場交投人氣搶風頭。
從英國殼牌、法國道達爾能源、到美國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能源業巨擘,因看好全球需求前景,正紛紛大舉投資液化天然氣(LNG),無視能源轉型將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以及2030年LNG需求增長達頂峰後放緩的預測。
從英國殼牌、法國道達爾能源、到美國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能源業巨擘,因看好全球需求前景,正紛紛大舉投資液化天然氣(LNG),無視能源轉型將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以及2030年LNG需求增長達頂峰後放緩的預測。
受到一系列優異財報的推動,歐洲股市週四早盤走高;此外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公布一些關稅協議之後,投資人關注在「最後一刻」即將公布的協議。
美國總統川普15日與多家大型企業高層在「賓州能源與創新高峰會」宣布,將砸下逾900億美元投資資料中心、能源基建與人才培訓,以幫助美國維持AI領先地位。
全球動力電池領軍企業寧德時代預計於2025年5月20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成為近年來港股市場規模最大的公開發行(IPO)項目之一。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當地時間2日批准對烏克蘭軍售案,將提供F-16戰機訓練與裝備。前任總統拜登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同意向烏克蘭交付F-16戰機。此外,路透引述匿名美國官員與消息人士報導,美方已敲定對俄羅斯新的經濟制裁方案,包括銀行與能源產業,加大施壓莫斯科,促其接受川普倡議的烏俄和平進程。
美國官員表示,為加大對莫斯科的壓力,促使其接受美國總統川普的停火與和平談判主張,美方已敲定一項針對俄羅斯的新一輪經濟制裁,涵蓋銀行與能源領域。據三名美國官員與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制裁對象包括俄羅斯國營能源巨頭「俄氣」(Gazprom)以及多家自然資源與銀行業的重要實體。
據觀察者網報導,川普關稅政策嚴重衝擊中美經貿格局,中方已對進口美液化天然氣(LNG)加徵關稅以示反制。彭博社4月6日報導注意到,中國已連續60天沒有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了,這是五年來最長的間隔期,由於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中國買家正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購買液化天然氣。
今年來,美國關稅政策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打擊股市信心,造成標普500指數在第一季下跌約5%,但能源及醫療保健等防禦性類股,卻持續創造穩定回報。《巴倫周刊》報導,在大環境動盪壓迫企業獲利的情況下,防禦性類股將成為投資人避風港。
根據外媒近日公布的「2024年全球風機市場份額」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十大風力發電機製造商,陸企占六席,是該報告自2013年起公布排名以來,首次由陸企包辦前四名,而丹麥大廠維斯塔斯(Vestas)等歐美製造商則掉出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