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蛋殼顏色的搜尋結果,共06筆
台灣人愛吃蛋,每年消耗量高達70到80億顆,從早餐店的荷包蛋、便利商店的茶葉蛋,到家常的炒蛋、蒸蛋,幾乎餐餐都少不了。只是這顆再日常不過的雞蛋,背後的營養價值與挑選眉角,卻常被低估。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醫師提醒,雞蛋不僅是最容易取得的蛋白質來源,還有助於睡眠與肌肉放鬆,他說:「曾經有醫學研究追蹤1024位平均81歲的長者長達 6、7 年,結果發現每週吃蛋超過一顆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吃蛋的人下降47%」。
坊間黃殼雞蛋因被認為比較營養,價格通常比白雞蛋貴。但國健署表示,在營養角度上,黃殼蛋與白殼蛋沒有明顯的差異,每顆蛋的蛋白質都約7克,而黃殼蛋顏色雖比較橘黃,維生素A含量也沒比較高,不過,若是吃熟的雞蛋,會比吃生雞蛋來得營養,更有助促進皮膚與頭髮的健康。
紅殼雞蛋比白殼蛋貴,不少人以為紅殼蛋比較營養,對此,食藥署表示,蛋殼顏色與雞蛋的營養價值沒有直接關聯,主要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營養成分不會因此有差異,一般人可每天吃1顆蛋,但若血液膽固醇過高,曾罹患動脈血管硬塞、肥胖或是脂肪肝患者等,則不宜吃太多蛋。
雞蛋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但坊間總流傳許多有關雞蛋的迷思,可能一直以來都深植於民眾心中。對此,營養師李宜樺盤點常見雞蛋6大迷思,其中像是蛋不要洗完再冰,以免受微生物污染風險;另吃生蛋其實沒有比較營養,反而會影響維生素B7的吸收,恐發生掉髮危機。
雞蛋是相當好的蛋白質來源,但蛋黃顏色越深,是否代表營養價值也越高?對此,營養師侯沂錚破解迷思,蛋黃顏色與營養價值關係並不大,主要是受飼料中色素成分影響。另外,她還提到,雞蛋大小、蛋殼顏色也都跟營養價值無關;然而,不同的烹調方式確實會影響其口感和營養價值,以水煮方式最能保住營養。
調味料含致癌物蘇丹紅風暴延燒,網路流傳「土雞蛋蛋殼、蛋黃呈現紅色,是因為飼料加上蘇丹紅」,對此專家表示,蛋殼的顏色主要跟蛋雞品種有關,不是添加蘇丹紅或其他色素就能改變;過去確實發生過不肖業者為了增添鹹鴨蛋蛋黃色澤,在飼料違法添加蘇丹紅,之後農業部每年檢驗,並未檢出蘇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