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資產泡沫的搜尋結果,共45筆
擺脫上週頹勢,台股盤中指數強勢攻高!上週五美股指數拉尾盤,且今天盤前期指走高,讓上週遭逢獲利了結賣壓失守28000點的台股稍稍鬆了一口氣,上週失守1500元關卡的台積電(2330)在運動會釋出樂觀訊息,激勵今天股價以高盤開出,近期漲多拉回的台達電(2308)、鴻海(2317)、廣達(2382)等權值股今天轉強,高價股創意(3443)亮燈漲停,世芯-KY(3661)、貿聯-KY(3665)、川湖(2059)及股后緯穎(6669)等AI相關個股盤中股價強勢走高,加上記憶體依舊是市場散戶最愛,南亞科(2408)及群聯(8299)再現漲停價。
由於近來多家大型科技企業爭相透過舉債,來為興建大型AI基礎設施進行籌資,如此龐大投資已引發外界對泡沫形成憂心。據悉德意志銀行對此已開始研擬透過賣空AI相關股票,來對資料中心融資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對沖。
在AI狂熱中,市場與企業端已出現早期跡象顯示實質的生產力提升,其影響正逐步擴散至經濟增長、通膨、勞動市場與資產價格。最近,一家晶片製造商與領先AI公司達成價值數10億美元的協議後,股價應聲飆升四成,正是科技在股市中展現力量的鮮明例證。過去幾年,AI的投資熱潮,更把標準普爾500指數屢屢送上新高,而主要動能幾乎完全來自超大型科技公司。
陸股在經濟數據分化與政策改革並行下,逐步邁入評價修復階段。投信法人認為,儘管內需復甦仍顯緩慢,但在貨幣與財政政策可望加力、新經濟產業動能強勁的支撐下,A股中長期投資吸引力持續升溫。
美國最新公布的就業數據顯示,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低於市場預期,同時,第二季GDP季增年率上修至3.8%,此類正面經濟指標公布後,市場對Fed貨幣政策調整的預期發生變化。
日圓期貨近兩個月橫盤遊走,尤其在上檔季線關卡的反壓之下,價格遲遲難以有所突破,而技術指標方面又多已出現死亡交叉,顯示盤面短線恐將陷入弱勢整理,操作上建議暫持以震盪拉回的格局保守看待。
新台幣匯率變動和川普關稅加徵,左右了近期金融市場情緒,社會各界更擔憂將威脅台灣經濟的前景。就國際貿易發展歷程觀之,大國之間操作匯率和關稅導致歷史留名的重大案例,「日本失落30年」最具代表性。
新台幣近日出現史詩級升勢,讓國際禿鷹炒匯再度浮上檯面,也讓「金融巨鱷」索羅斯受到關注。高齡94歲索羅斯在1992年狙擊英鎊,一戰成名,被封「打垮英格蘭銀行的男人」。他還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但當年狙擊港元及試圖轉戰台灣,卻都鎩羽而歸。
新台幣近日不斷飆升,引發全民議論,賴清德總統5日透過影片回應匯率事件。民眾黨6日發表聲明回應,批評賴清德針對匯率問題,竟以一句「政治人物藉匯率議題炒作」撇得一乾二淨,整段回應充滿政治性語言,無視問題本質,靠大內宣與話術包裝真相,直指這是腐敗與墮落的開始。
面對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勢擋不住,前立委蔡正元認為,央行可拿新台幣買美金,只要美金漲上去,台幣就跌,但央行並沒有這麼做,推測賴政府有跟美國簽台灣版的廣場協議,並呼籲台灣的出口廠商皮得繃緊一點。
自川普去年贏得總統大選以來,倫敦金融城就頻頻傳出有關他將召開類似「海湖莊園(Mar-a-Lago)」高層會議協調美國匯率的風聲,其意涵彷彿在呼應1985年的廣場協議。當年,各國財長齊聚紐約廣場飯店,共同採取措施壓低美元,解決因美元過強而導致的貿易失衡問題。
美隆電近年來隨著智慧型、商業型音響持續出貨,公司正向看待今年營運表現,預期因中美貿易戰,今年美洲業務將進一步成長,同時印尼廠的美洲業務也有望隨之增加。
2025年即將重返白宮的川普(Donald Trump),其強勢政策主張再度引發全球震盪。他的「美國優先」經濟學及擴張主義政策,試圖重塑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強調「全世界都欠美國」的核心理念,將美國利益置於國際體系的中心。這種策略不僅改變了盟友國與敵對國的互動模式,也給全球帶來深遠的經濟與地緣政治影響。
大陸第三季經濟成長率4.6%,為近六季度以來最低,多家國際知名投行認為今年大陸經濟成長很難達成5%目標,IMF最新經濟展望也下調大陸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原本5%降至4.8%,並表示明年會再進一步放緩至4.5%。世銀亦發出警訊,若房市及消費信心持續低迷,大陸經濟恐難擺脫長期停滯噩夢。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及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先後指出,大陸經濟所面對的難題,與90年代即將步入失落30年的日本頗為類似,大陸極可能重蹈日本覆轍。
大陸第三季經濟成長率4.6%,為近六季度以來最低,多家國際知名投行認為今年大陸經濟成長很難達成5%目標,IMF最新經濟展望也下調大陸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原本5%降至4.8%,並表示明年會再進一步放緩至4.5%。世銀亦發出警訊,若房市及消費信心持續低迷,大陸經濟恐難擺脫長期停滯噩夢。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及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先後指出,大陸經濟所面對的難題,與90年代即將步入失落30年的日本頗為類似,大陸極可能重蹈日本覆轍。
繼央行9月19日才祭出第7波房市信用管制措施,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強調,會加快「打炒房」效率,即便得罪特定團體也在所不惜!從2020年12月開始的限貸管制、升息、房地合一稅2.0、實價登錄2.0、平均地權條例、囤房稅等,從結果論來看,目不暇給的政策確實無法壓抑資金潮、科技熱、股市旺所帶動的房市榮景。然而今年第二季開始,礙於銀行法72-2的硬規定,資金供給已追不上過熱的房市,缺氧的房市彷彿出現「高山症」。
中央銀行向投資客宣戰,第三季再推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被市場封為史上最重打炒房手段。總裁楊金龍17日表示,管制成效需時間觀察,但絕不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會滾動式檢討是否續推第八波信用管制,並認同持續觀察房價是否修正、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不動產貸款金額等三大指標。
中央銀行第三季推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被封為史上最嚴厲措施,甚至被市場形容是「金龍海嘯」。央行17日赴立院財委會針對「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之配套措施」專題報告前,先於16日公布書面報告指出,此次規範重點是新增「有房無貸」以及調降第2戶購屋貸款成數,因兩者占購屋貸款人數比重高,且多屬投資甚或投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