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近代的搜尋結果,共810

  • 台虎唯一直航鳥取 穿越想像與實境的奇幻之旅

    台虎唯一直航鳥取 穿越想像與實境的奇幻之旅

    鳥取縣,這片位於日本中國地方北部的靜謐土地,蘊藏著令人難以忘懷的文化魅力與自然美景。從妖怪與偵探的漫畫世界,到壯麗的砂丘與海岸,再到藝術館與懷舊小鎮,構成了一場結合「想像」與「實境」的奇幻旅程。

  •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慶60周年  紀念國父160歲誕辰頒發學術獎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慶60周年 紀念國父160歲誕辰頒發學術獎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今(8)日舉行紀念國父孫中山160歲誕辰、成立60周年慶暨第60屆學術著作獎贈獎典禮。董事長吳伯雄親自頒獎,表揚4位學術界傑出得主,其中人文社會類得獎人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蘇聖雄、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劉碧蓉;自然科學類得獎人為長庚大學醫學系醫預科主任吳嘉霖及台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鄭皓中。

  • 國防大學校長劉志斌主持合作備忘錄簽約  攜中研院共推學術交流

    國防大學校長劉志斌主持合作備忘錄簽約 攜中研院共推學術交流

     國防大學校長劉志斌上將昨日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雷祥麟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象徵雙方正式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共同推動雙邊學術研究與交流。

  • 快訊》「美國最有權力的副總統」錢尼去世 享壽84歲

    快訊》「美國最有權力的副總統」錢尼去世 享壽84歲

    (20:18更新--從政資歷、911反恐評價、全家拒絕奉承川普)美國近代史上最有權勢的副總統、國防部長、反恐戰爭的主要策劃者錢尼(Dick Cheney)3日去世,享壽84歲。他是美國第46位副總統,在小布希總統2個任期之內均擔任副手,任內獲得可觀授權,他堅持反恐戰爭至死不悔,也因此招致嚴重批評。

  • 中研院學者:兩岸多交流 讓歷史自己說話

    中研院學者:兩岸多交流 讓歷史自己說話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兩岸及國際多地的學者齊聚探討抗戰與戰後秩序議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認為,學術研究應回歸史實與理性,政治應盡量少干預,唯有恢復兩岸學者的自由交流,才能讓歷史自己說話。

  • 統一與台灣的距離

    統一與台灣的距離

     APEC的「川習會」未提「台灣」讓各方揣測解讀。相較於2023年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甚至親口對美國總統拜登以「最核心、最敏感、最首要」,以及後來所有北京官方均以「紅線、底線」強烈嚴肅地描述中美關係針對「台灣問題」的關鍵位置,如今中美兩強人竟絕口不提台灣,原因何在?

  • 王尚智專欄》統一與台灣的距離

    王尚智專欄》統一與台灣的距離

    APEC的「川習會」未提「台灣」讓各方揣測解讀。相較於2023年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甚至親口對美國總統拜登以「最核心、最敏感、最首要」,以及後來所有北京官方均以「紅線、底線」強烈嚴肅地描述中美關係針對「台灣問題」的關鍵位置,如今面對更強勢鮮明的川普,中美兩強人竟絕口不提台灣,原因何在?

  • 中研院學者赴北大抗戰研討會 籲兩岸多交流:讓歷史自己說話

    中研院學者赴北大抗戰研討會 籲兩岸多交流:讓歷史自己說話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2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與會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研究員呂芳上在受訪時強調,政治不應干涉學術研究,唯有兩岸學者持續交流,才能真正理解彼此與還原歷史真相。他直言:「如果一直關閉交流,互相不瞭解,是件很不可行的事。」

  • 「兩岸一家人」不是口號 陸學者:是民族奮起的印記

    「兩岸一家人」不是口號 陸學者:是民族奮起的印記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 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2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用抗戰歷史凝聚兩岸共識,「兩岸一家人」不只是口號,而是民族奮起的印記​。對賴清德總統日前紀念古寧頭戰役76週年卻避談台灣光復,陳忠純痛斥,「將抗中與抗日混淆,是對歷史的完全背叛。」​

  • 美空軍「協同戰鬥航空器」 YFQ-44A首飛

    美空軍「協同戰鬥航空器」 YFQ-44A首飛

      軍聞網站「The War Zone」報導,參與美國空軍「協同戰鬥航空器」(CCA)計畫的原型機YFQ-44A,於10月31日升空首飛,寫下研發進度新里程碑;後續則可望投入更多飛測工作,戮力促成新一代空中戰力早日量產服役。

  • 重現150年漁翁島燈塔設計手稿 英設計工程師後裔贈澎湖縣府

    重現150年漁翁島燈塔設計手稿 英設計工程師後裔贈澎湖縣府

    矗立在澎湖西嶼鄉外垵山埔頂的漁翁島燈塔,150年來不僅是航海安全的重要地標,也見證了澎湖作為海洋文明交會點的歷史價值。日前,澎湖縣政府舉辦「澎湖世界遺產潛力點海洋文化永續發展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特別邀請英國知名工程師大衛・馬爾・韓德善的曾外孫女費莉希蒂・索默斯・伊芙(Felicity Somers Eve)遠道來澎,並帶來其曾祖父150餘年前的漁翁島燈塔設計手稿輸出圖件。

  • 秋蟹正肥 河鰻滋補當令好滋味

    秋蟹正肥 河鰻滋補當令好滋味

     時序入秋,正是海鮮最肥美之際,以江浙料理聞名的點水樓隆重推出一系列秋季海味珍饈,從清爽開胃的沙拉到滋補暖胃的河鰻,再到奢華頂級的活蟹料理,道道展現點水樓對食材的堅持與精湛的廚藝;國賓中餐廳粵川主廚聯手推出秋季限定菜單「蟹八味」料理,為饕客獻上豐富而有層次的秋日饗宴。

  • 10月謝幕名人

    光復洪災志工 林鴻森(48歲);前雲林縣議會議長 陳清秀(81歲);醫師 劉達仁(59歲);元鍋老闆 楊進元(71歲);歌手 黃小玫(35歲);台東前縣議員 黃瑞華(73歲);命理師 卜陽(64歲);中國國民黨中常委 廖萬隆(77歲);前台大外文系教授 歐茵西(83歲);復興商工名譽校長 張慧生(105歲);前新北市議員 張瑞山(71歲);藝術家 曲德義(73歲);近代史大師 陳三井(88歲);中研院院士 姚孟肇(76歲)

  • 歐洲2000年來難統一 1關鍵成無解困局

    歐洲2000年來難統一 1關鍵成無解困局

    歐洲2000多年來始終未能實現真正統一,背後的核心原因是權力結構上的分裂,國王、貴族與教會各自掌握一部分權力,誰也無法徹底壓制誰,形成倒底「誰說了算」的歷史困局。即便宗教改革、三十年戰爭或近代歐盟的出現,也無法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只因從制度設計上,歐洲從一開始就為分權留了空間,使得統一始終只能停留在經濟或文化合作層面,而非真正的政治整合。

  • 美國多重資產基金 迎好時光

     隨美國聯準會(Fed)重啟降息循環,加上美股第四季迎來消費旺季,美國股債資產的投資前景仍趨樂觀。柏瑞投信表示,在多頭行情欲小不易的環境下,投資上除了瞄準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更要聚焦未來科技股的主升段。因當前科技類股受惠於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的支撐,而生成式AI也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經濟的新格局。

  • 稀有偽虎鯨擱淺吉貝嶼沙灘亡 保育人員將進行剖檢採樣

    稀有偽虎鯨擱淺吉貝嶼沙灘亡 保育人員將進行剖檢採樣

    澎湖離島吉貝嶼北側沙灘今(29)日一早發現一隻稀有僞虎鯨擱淺在北側沙灘死亡,但因「遺體」尚屬新鮮,保育人員判斷具解剖研究價值,澎湖縣政府同意由中華鯨豚協會派員前往剖檢採樣,現場目前由岸巡吉貝安檢所協助以毛巾和帆布等掩蓋暫置,待中華鯨豚協會下午前往採樣,釐清死因。

  • 聖約翰二甲子傳承 上海啟航淡水創新局

    聖約翰二甲子傳承 上海啟航淡水創新局

     2025年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升格為大學二甲子、創校12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這所由美國聖公會施約瑟主教於1879年創立的名校,1905年升格為大學,素有「東方哈佛」與「外交人才養成所」之美譽,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教會大學。今年同時也是聖約翰科技大學於2005年升格為科技大學的第20年,學校承襲上海聖約翰大學教育血脈與辦學理念,將於2027年迎創校一甲子,延續跨越時空的教育榮光。

  • 近史大師陳三井辭世 享壽88歲 中研院感念畢生史學奉獻

    近史大師陳三井辭世 享壽88歲 中研院感念畢生史學奉獻

    知名歷史學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陳三井於10月16日辭世,享壽88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今(22)日發表聲明表達追念,感念他對史學研究的深厚貢獻,以及對學界與社會的長久奉獻。

  • 陸十五五規畫 拚AI革命

    陸十五五規畫 拚AI革命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20至23日在北京舉行,正研究關於制定「十五五」規畫的建議。《人民日報》21日頭版發表題為《新質生產力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文章,指出中國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階段,面對內外挑戰,須以高質量發展應對不確定性,將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凸出的戰略位置。香港學者則指出,「十五五」的重點是「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此次不再是追隨者,至少做到與美國平起平坐。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