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市政府因應氣候變遷,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圖為法蘭克福火車站一景。(鄧博仁攝)
法蘭克福市政府因應氣候變遷,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圖為法蘭克福火車站一景。(鄧博仁攝)

德國20年來能源轉型過程中,電力市場自由化,政府提供足夠誘因,民眾積極參與,開創上百個能源村。今夏以來,台灣陷入嚴重缺電危機,企業界憂心忡忡。目前包括主婦聯盟發起台灣第一個綠電合作社,汗得學社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希望透過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落實能源民主。不過,要成功打造公民電廠,許多障礙有待排除。

化解反彈 德國創造3贏

德國能源轉型過程中,大型能源公司設立大規模風車、太陽能公園均遭到民眾反彈;電業自由化之後,許多小型能源合作社如雨後春筍成立,在20年躉購制度誘因下,偏遠村落家家戶戶屋頂安裝太陽能板,並開發小型風電、沼氣發電等,為社區帶來豐厚收益,地方政府增加稅收,同時活絡在地經濟,形成3贏。

德國能源轉型成功經驗顯示,再生能源的發展有一半來自民眾參與,透過能源民主過程,讓社區、民眾與地方政府共同分享獲利,可以順利化解抗爭。然而,台灣的公民電廠剛起步,目前情況有如20年前的德國,公民團體與民眾碰到障礙特別多。

設合作社 申請流程冗長

主婦聯盟今年成立綠電合作社,希望透過眾人集資,投資綠電。由於申請流程冗長繁複,要蓋上百個章,頻頻補件。

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指出,「台電要求提供未欠稅證明,但合作社成立未滿1年,何來未欠稅證明?」她認為,問題出在台灣電業自由化腳步慢,政府的管制心態濃厚。

其次,經濟部公布明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小型太陽光電費率降幅達11.77%,而500KW以上大型太陽光電降幅1.89%,黃淑德批評,「這樣的降幅高低差很大,明顯不利小廠,很不公平。」

德國汗得學社執行長韋仁正3年前與朋友成立「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發起一人一千瓦運動,這一千瓦相當1200度電,足夠一人一年所需,大約4片太陽能板的發電量。目前「一人一千瓦」,已完成3000瓩裝置容量,可供3000人一年使用。韋仁正指出,「台灣日照比德國多,民間資金與技術也不是問題,目前要突破的是冗長的行政申請流程。」

德國發展合作社有167年以上歷史,聯邦政府提供20年躉購制度做為誘因,使得民間參與公民電廠風起雲湧,德國經驗對台灣適用嗎?留德的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指出,德國許多能源村地廣人稀,地方居民加入能源合作社投資再生能源,報酬比存放在銀行好得多,還能活絡地方經濟,值得台灣偏鄉參考。至於都會區人口稠密,缺乏足夠空間發展再生能源,但有充分人才與資金,可以透過投資的方式支援偏鄉。

創造誘因 找出台灣模式

過去20年來,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從3%成長至35%,被視為成功典範。這些年來,德國曾遭遇反風車、反太陽能的抗爭,各地能源村發展模式也大不相同,而能源轉型過程遭各界批評,德國經驗也不斷從錯誤中調整。台灣與德國的社會文化差異大,不過,能源民主化是一條必須走的路,協助偏鄉發展綠能,活絡在地經濟,同時為地方創造稅收,台灣必須因地置宜,創造足夠誘因,排除層層障礙,找出自己的模式。

#百變能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