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和平保台的搜尋結果,共75筆
726與823兩次罷免案的結果,讓社會看到「更大的民主」與「更大的民意」。罷免失敗顯示民進黨慣用的「抗中」牌不再奏效。
國民黨主席改選將於10月18日登場,目前已有10人表態參選。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今(9)日正式鬆口「願意參選」,並透露將與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整合,兩人最終只會有一人投入。未料,參選人之一、前組發會主委張雅屏,下午突然在臉書宣布退選,強調「國民黨要團結,不要分裂」,盼藉此讓黨內選舉集中力量。
726與823兩次罷免投票結果,令賴總統看到何為「更大的民主」與「更大的民意」,也再次證明在2024選舉底定的「雙少數」結構之下,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以「務實交流」取代「抗中保台」的必要性。罷免失敗後內閣人事密集調整,綠營內部也頻傳檢討反思之聲,但兩岸政策居然被刻意避開,難道民進黨還要繼續做鴕鳥嗎?
隨著川普政府近期對台灣祭出20%的「暫時性關稅」、持續施壓「護國神山」台積電加大在美投資,以及傳出禁止總統賴清德過境紐約等舉措,台灣社會對美國的好感顯然受到衝擊,台灣內部的「疑美論」正在孳生,對於台海若有戰事,美國是否真的會出兵防衛台灣,這個問題應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另一方面,也有聲音質疑,賴清德上任後台美關係不及蔡英文時期熱絡,《紐約時報》甚至評論,受關稅爭議影響,「台美關係異常緊張」。
大罷免投票日倒數,國民黨25日晚間將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辦「不同意罷免」選前之夜,包括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立法院長韓國瑜以及黨籍直轄市長、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館長」陳之漢等人都會到場助講。立法院長韓國瑜表示,公道、正道7/25大家上凱道,我們不見不散!
前國防部副部長、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18日在臉書發文稱,比對賴清德總統提出併購說,到新華社報導洪奇昌訪北京,再到兩岸官方均正面看待洪奇昌訪陸,林中斌樂觀研判,「兩岸協商序幕已拉開」。陸委會表示,洪奇昌先生目前是民間人士,該會對他此行並無所悉。
賴清德總統將於5月20日就任滿一周年,根據TVBS最新民調顯示,對其一年的整體施政表現,僅32%民眾表示滿意,卻有高達55%表達不滿,顯示總體施政評價不佳。其中,以兩岸關係惡化與「大罷免」行動最引發民眾反感,成為民意不滿的主要來源。相對於賴清德在520前夕在臉書上回顧,說他每一天都兢兢業業、不敢懈怠,民眾顯然感受不到。
2005年4月29日舉行的「連胡會」──也就是1949以來國共兩黨最高層的直接會談舉行至今,倏忽已過20年。沉寂了幾天才發文,我們也是想看看各方還有誰會記得、紀念這場會議對今日兩岸關係的意義?
民進黨不惜發動大罷免,其目的不僅在於削弱國會少數劣勢,更在於塑造政治氛圍,以穩固其執政地位。而賴清德推出的「國安17條」更進一步升高兩岸對立,表面上是針對中國大陸的「境外敵對勢力」,實則是在台灣內部操作「抹紅」戰術,將非綠陣營塑造成「境內敵對勢力」。
民進黨不惜發動「大罷免」,其目的不僅在於削弱國會少數劣勢,更在於塑造政治氛圍,以穩固其執政地位。截至目前,民進黨已取得36:0的絕對優勢。而賴清德推出的「國安17條」更進一步升高兩岸對立,表面上是針對中國大陸的「境外敵對勢力」,實則是在台灣內部操作「抹紅」戰術,將非綠陣營塑造成「境內敵對勢力」。
接續日前「祖國論」之後的國慶演說,總統賴清德此次並未帶來太大亮點,文告不脫是照本宣科的對綠營16年執政以來的治理進行歌舞昇平式的宣傳,惟是以此做為國家節日慶典上必要的飾詞點綴,實也在情理之中。
接續日前「祖國論」之後的國慶演說,總統賴清德此次並未帶來太大亮點,文告不脫是照本宣科的對綠營16年執政以來的治理進行歌舞昇平式的宣傳,惟是以此做為國家節日慶典上必要的飾詞點綴,實也在情理之中。
準總統賴清德近日宣布將任命卓榮泰擔任行政院長,要打造「行動創新的A(Active)I(Innovative)內閣」,期望上任後建立一個「積極行動、創新思維」的團隊。隨著卓準行政院長陸續公布閣員,他公開喊話期待閣員能購「為老問題找新方法,為新問題找好方法」,並以「誠意溝通、人民優先」的精神推動政務。
準總統賴清德近日任命卓榮泰擔任行政院長,要打造「行動創新的A(Active)I(Innovative)內閣」,期望上任後建立一個「積極行動、創新思維」的團隊。隨著卓準行政院長陸續公布閣員,卓盼閣員「為老問題找新方法,為新問題找好方法」,並以「誠意溝通、人民優先」的精神推動政務。
520就職日將至,從賴清德釋出的幾波重大人事來看,似無陳水扁首次執政時,採取擴大內閣黨派色彩頻譜的作法,以補充「少數執政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如此抓緊權力的作法固然有利貫徹「德意志」,卻也可能面臨在野更為有限的政治支持,不利法案及政策的私下運作。
520就職日將至,從賴清德釋出的幾波重大人事來看,似無陳水扁首次執政時,採取擴大內閣黨派色彩頻譜的作法,以補充「少數執政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如此抓緊權力的作法固然有利貫徹「德意志」,卻也可能面臨在野更為有限的政治支持,不利法案及政策的私下運作。
近來,美國對中國政策出現較大調整,理性主張抬頭,美方重要決策人物,似乎不再擔心「訪中收穫有限」。近期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一周,以及隨後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的訪問,就是中美政經互動的例證。
近來,美國對中國政策出現較大調整,理性主張抬頭,美方重要決策人物,似乎不再擔心「訪中收穫有限」。近期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一周,以及隨後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的訪問,就是中美政經互動的例證。
前總統馬英九正帶領「大九學堂」20名青年學子到中國大陸參訪,在賴清德即將上任前夕,馬會不會二度會見習近平,再度引發關注。馬英九被認為是最有資格談和平保台,2008年至2016年,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互信,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