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陸首台的搜尋結果,共15筆
大陸央視11日報導,海上風電是清潔能源重要組成部分,2025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日前閉幕,2025年前三季,大陸海上風電累計併網容量達到4461萬瓩,已連續四年保持世界第一。
大陸央媒《科技日報》6日報導,安徽國科量光技術有限公司(國科量光)4日在合肥發布大陸首台極紫外波段物質吸收譜台式化儀器,標誌著大陸在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實現重要突破,為關鍵檢測技術自主可控再添大陸國產力量。
中國大陸首台國產商業「電子束光刻機」「羲之」日前傳出已進入應用測試,大陸媒體表示,精度和國際主流設備並駕齊驅,被譽為「量子晶片」研發的「中國刻刀」。
新華社報導,先進核能產業發展座談會日前在福州舉行。座談會上,中核集團宣布,中國大陸首台第四代百萬瓩商用「快中子增殖反應爐」(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設計。
新華社23日報導,先進核能產業發展座談會22日在福州舉行。座談會上,中核集團宣布,中國大陸首台第四代百萬瓩商用快中子反應爐(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設計。
大陸央視21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導4.2米地基專用天體測量望遠鏡與2.5米多終端通用望遠鏡,6月21日在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啟動興建。這兩台望遠鏡的主要科學目標都是用於太陽系天體觀測,在觀測技術手段上相互補充,實現對太陽系天體的高精度「定位」。
中國大陸首台太空採礦機器人近日於江蘇徐州的中國礦業大學誕生,標誌著中國在太空資源開發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款太空採礦機器人採用獨特的6足設計,有3個輪足和3個爪足,專為月球與小行星等地外星體複雜環境下的地質勘探和礦物採集任務而打造。
大陸央媒《科技日報》15日報導,中國大陸首台準環對稱仿星器測試平台(CFQS-T ,The Chinese First Quasi-axisymmetric Stellarator)成果交流會13日在四川成都召開。中國首台準環對稱仿星器測試平台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三面向模組化線圈獲得超高精度的「準環向對稱磁場位形」,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德國之後又一掌握「三面向非平面模組化線圈」高精度製造工藝的國家。
大陸半導體國產技術傳出新突破!大陸工信部9月初公布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年版)」的通知中,列出可用於生產65奈米或以下晶片的氟化氬光刻機(DUV曝光機),可減少對國外曝光設備的依賴。
澎湃新聞8日報導,第八屆瑞金質子治療論壇8日透露,大陸首台國產質子治療系統受益患者突破200例,治療臨床應用不斷擴展,已經實現常見惡性腫瘤全覆蓋,覆蓋病種範圍進一步擴大,新增宮頸癌、肛管癌、直腸癌復發、胃癌、小腸淋巴瘤等,患者顯示出良好的近期療效。
燃氣輪機被譽為裝備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廣泛用於能源、航空航太、工業製造、海洋工程等領域,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及低排放的特性。而大陸首台自主研製15兆瓦重型燃氣輪機「G15」4日在四川德陽總裝下線,為大陸加快形成自主燃機譜系和優化能源結構提供了支撐。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大陸首台自主研製15兆瓦重型燃氣輪機——「G15」 7月4日在四川德陽總裝下線,為大陸加快形成自主燃機譜系和優化能源結構提供了支撐。
大陸首台國產商業場發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H-F120,20日在廣州正式發布,據信將打破大陸穿透式電鏡100%依賴進口的局面,標誌著大陸已掌握電子槍等核心技術,並具備量產穿透式電鏡整機產品的能力,將為大陸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半導體工業等前沿科學及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撐。
大陸《科技日報》報導,大陸首台國產商業場發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H-F120在20日於廣州市黃埔區正式發布。該穿透式電鏡由生物島實驗室領銜研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將打破大陸國內穿透式電鏡100%依賴進口的局面,標誌著大陸已掌握穿透式電鏡用的電子槍等核心技術,並具備量產穿透式電鏡整機產品的能力。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29日報導,27日中國大陸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首航成功消息發布後,國內外科學界熱切關注。這艘鑽探船即將執行一項史無前例的任務:鑽穿地殼。夢想號力爭率先進入地幔,打開「地獄之門(gate to hell)」。一旦成功,不僅是人類首次進入上地幔,也將帶領地球科學研究走向更前端,甚至有望發現全新的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