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未來科技獎的搜尋結果,共23筆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研發長林宗賢,率團隊以「液晶極化技術」開發出全球首款「行動式極化光膚質檢測系統」,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日常保養科技,居家就能進行醫美等級皮膚檢測,榮獲國科會「2025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獎」肯定。民眾只需將手機裝入專屬外殼,開啟App一鍵拍攝,即能在0.1秒內取得微血管、棕斑、痘痘與細紋等膚質指標,讓「醫美級檢測」走出診所。
國科會攜手中央研究院、教育部、衛福部及運動部籌設「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未來科技館」,16日開幕並舉行智慧機器人論壇。主委吳誠文表示,台灣發展機器人聚焦在服務型機器人,並非延續製造業的工業機器人,而是強調AI應用,讓機器人能承襲人類的知識、智慧,解決生活相關的各種需求。
「2025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10月16日開展,國科會表示,今年展出220件技術,更鎖定智慧機器人、量子科技、運動科技、AI應用與產學合作、晶創臺灣方案、未來科技獎六大技術領域等展區,全面展示科技回應社會需求,並推動產業升級的應用。
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WUR)日前公布2025年「全球2000大學學術排名」,中興大學在全球逾21,000所大學中名列第723名,位居全球前3.4%、全國第九名、國立大學第六名,展現堅實的教育品質、研究實力與國際競爭力。CWUR為全球最具公信力的學術評比機構之一,自2012年起每年發布世界大學排名,評估全球超過兩萬所大學的整體實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職賦能研究中心團隊研發「智慧型口語表達輔助系統」,針對學生在口語表達上困境,結合眾多人工智慧技術,提供即時且多面向的練習回饋,協助學生從內容到情緒全面提升表達能力,獲得2025未來科技獎肯定。
國立中山大學跨領域研究團隊近期發現,台灣常見養殖貝類文蛤(Meretrix taiwanica)在面對高溫與低鹽環境壓力時,竟會主動改變自身伸出的水管活動,甚至鑽出底泥以走路逃離不利條件,「水管」是文蛤殼內延伸出來的兩條管狀構造,分別負責吸水與排水,也是文蛤進行呼吸、攝食與排泄的主要器官。這項研究結果除揭示文蛤的行為機制,也為台灣文蛤產業提供新型預警指標。
臺北榮民總醫院與中華電(2412)自2024年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來,雙方持續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次世代醫療5G網路示範場域,並在智慧醫療領域取得顯著成果。目前,臺北榮總院區已全面升級行動通訊網路,全院醫護團隊也導入5G通訊服務,為智慧醫療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幫助製造業製程優化,國科會專案支持下,4日舉行由清大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李明蒼研究團隊開發「雷射低碳製造技術」成果發表,以雷射鍍膜及圖樣化技術在常壓、常溫下進行,工序縮減為一次,大幅降低能耗及碳排放。就產業技術擴散方向,未來可應用在3D異直整合、軟性電子、矽光子等領域,如透明顯示裝置、溫控光學鏡片及精準健康醫療用個人化穿戴式裝置等。
台灣保養市場再掀話題,保養品牌CHORUS卡若絲宣布與再生醫學領導企業寶泓生醫(Powin Biomedical Co., Ltd.,股票代號:7671)攜手合作,並同步聯合內容與通路整合平台「美你的事國際」,展開三方戰略聯盟,正式啟動協同微針科技平台,為居家保養導入醫學級滲透技術,這場橫跨科技、品牌與教育通路的合作,象徵保養品產業朝向更高效、更智慧的再生護膚時代邁進。
資育公司歡慶成立10周年,於1月3日舉辦南港軟體育成中心CEO旺年會暨資育之星頒獎典禮,晚宴中以隆重的儀式彰顯第六屆「2024資育之星」獲獎企業的卓越成果。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李冠志署長親臨頒獎表揚7家得獎的新創及創新企業,勉勵育成中心進駐企業持續追求卓越。
鴻海(2317)旗下鴻海研究院(HHRI)攜手國立陽明交大(NYCU)突破空間計算極限,在「2024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脫穎而出,憑藉「全砷化鎵超穎介面全像術於結構光與立體視覺之應用」的創新技術,榮獲「未來科技獎」殊榮。
2024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18日登場,由國科會、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及中央研究院共同打造的「未來科技館」,集結了各大專校院及研發機構一同參展,以「全球科研鏈結臺灣」為主軸,除了打造AI智慧、健康臺灣等主題專區,並針對量子科技與運動科技規劃國際趨勢論壇及創新技術發表等多項活動,豐富展現突破性的科技趨勢與產業脈動。
2024「未來科技獎」得獎名單公布,中興大學計有4項技術獲獎,得獎團隊計畫主持人分別為材料系賴盈至教授、環工系盧明俊特聘教授、機械系李聯旺副教授與化學系賴秉杉特聘教授,研究領域涵蓋先進材料、淨零科技、醫材、生技醫藥等,展現興大兼具「科學突破性」與「產業應用性」的科研實力。
中央大學主導的「結合混合實境顯示與人工智慧場域之研究」,歷經3年發展,突破技術上的難度與限制,成功於多地協同進行多人虛擬光學實驗,發展出「多人混合實境即時互動遠端算繪平台」的技術,研究團隊更於2023年榮獲「未來科技獎」的肯定。同時,日前與佐臻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跨距多人光學實驗,為元宇宙應用拉開新紀元。
中興大學3日與大嘴水果公司舉行「水果電磁保鮮優化技術-專利授權」簽約儀式,期待透過「水果電磁保鮮優化技術」專利授權與企業產學合作,更有利於將國產農產品推廣出口到國外,藉以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嘴水果公司預定6月底在台灣百貨公司或通路鋪貨,消費者就可看到上述保鮮的水果產品。
太陽能、風力等電解水所產生的氫氣是減少碳排放與儲能利器,過去一直在量產技術上卡關。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發表全球首例「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能量產催化劑,有望大規模生產氫氣,不但嘉惠工業活動,更可協助台灣擺脫能源進口束縛。
2025國際碳稅徵收迫在眉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發表全球首例「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透過獨特綠氫技術有望大規模生產氫氣,超越商用基礎需求,未來有望協助台灣擺脫能源進口束縛,避免區域戰爭能源斷鏈問題。
國立中興大學「懷璧獎」獎勵45歲以下具研究潛力的優秀年輕學者,創辦至今12年已選拔39位得主,該獎項民國102年由時任校長李德財院士自捐100萬元及募款近1500萬元創辦。今年在興大詹富智校長積極籌募下,財團法人煦陽温和大地教育基金會温若芬執行長捐贈500萬元予懷璧獎,李德財院士得知後,也於4月1日再度捐款100萬元,期盼延續12年前創辦該獎的理念,這同時也是李德財院士75歲生日前夕送給興大的心意。
國資圖與虎尾科大合作舉辦「前瞻機械主題展」,22日在國資圖登場,亮點展品為獲「2022未來科技獎」的虎尾科大「自行車使用之非圓形客製化鏈輪」作品。國資圖館長馬湘萍表示,國資圖今年將舉辦職業探索及技職手作體驗等活動,以超過60場次活動將技職展出融入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中。
明志科大長3月18日邀請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長李光炯率領團隊來台簽約。此次合作將結合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共同開發鋰電池、電動商用車等關鍵技術,期望加速全固態電池試量產線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