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減量方法的搜尋結果,共30

  • 彰銀落實淨零 獲雙獎肯定

    彰銀落實淨零 獲雙獎肯定

     彰化銀行長期致力企業永續發展,將環境、社會、治理(ESG)因子融入政策核心,今年再傳佳績,連續兩年獲環境部頒發第7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銀級獎」及政大企業永續管理研究中心「TCFD報告書評鑑-優等銀行」雙肯定。10日於頒獎典禮由環境部部長彭啟明頒獎,彰銀總經理簡志光代表領獎,展現高層重視環境與氣候治理,從上而下推進綠色轉型動能。

  • 台灣首例!永豐餘啟動濕地碳匯提升計畫 打造永續生態

    台灣首例!永豐餘啟動濕地碳匯提升計畫 打造永續生態

    永豐餘今(9)日宣布,啟動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與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及經濟部水利署簽署「大樹人工重要濕地(舊鐵橋濕地)碳匯調查合作備忘錄」,建立本土方法學,為臺灣自然碳匯淨零轉型盡心力。

  • 海草變碳庫!農業部推海草復育聯盟 助台灣邁向淨零

    海草變碳庫!農業部推海草復育聯盟 助台灣邁向淨零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本年度以「草匯藍碳、藻護健康」為主題,參加「2025台灣國際漁業科技展」,藉以介紹水試所在海草復育及碳匯、繁養殖技術、高效省工移植技術、模組化種植材料及農機具,以及藻類繁養殖技術、新穎加值應用、海藻添加飼料用以減少家畜溫室氣體排放的科研成果展示及推廣宣導。

  • 學者強烈反對紅樹林植林 提4觀點批「假復育真種碳」

    學者強烈反對紅樹林植林 提4觀點批「假復育真種碳」

    我國為邁向淨零碳排,積極推動各項政策,其中也包含「植林增碳匯」措施,然而紅樹林是否真能成為淨零碳排助力,卻引發政府與民間學者意見分歧,博士李晨光也提出4大觀點直指,我國受限於自然環境,再怎麼努力增加紅樹林面積,對我國減碳目標的貢獻仍不到1%,且還會造成其餘負面影響。

  • 紅樹林植林助減碳?民團批:爭議大恐成生態危機

    紅樹林植林助減碳?民團批:爭議大恐成生態危機

    環境部於今(12)日召開「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3次審查會,但卻遭民團指出,此草案爭議極大,若倉促通過,將可能誤導企業投入錯誤策略,反而造成對生物多樣性與原生棲地的傷害。

  • 企業投入綠碳 環部授四招

     為鼓勵企業將資源投注於造林及森林經營等增匯行動,環境部公開「造林與植林碳匯」、「加強森林經營碳匯」、「竹林經營碳匯」及「低蓄積林增匯」四項本土溫室氣體減量方法。環境部11日說明,各方案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綠碳管理及經營活動,期以減量額度作為推動綠碳動能之一。

  • 碳交所 研討碳市場3主題

    碳交所 研討碳市場3主題

     為加速國內減量額度市場發展,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與國立中山大學,上周共同舉辦「2025自願性碳市場觀察及趨勢分析研討會」,邀集產官學研代表共聚,就自願性碳市場年度觀察報告、國內減量額度市場潛在規模、減量專案申請及審查經驗三大主題展開交流。

  • 釋減碳誘因 農業部自然碳匯雙平台啟動

     自然碳匯兩平台「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農業部獲環境部審議後,19日正式公告生效。農業部表示,這兩項為自願減量方法,企業及各級政府可依此兩項方法學投入森林與竹林經營,所獲碳匯效益將可轉換為自願減量額度,除供抵減碳排放,亦可於臺灣碳權交易所交易,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也將配合推出更多相關專案供企業投入。

  • 自然碳匯助攻!環境部審查通過森林及竹林經營溫室氣體減量方法

    環境部溫室氣體抵換專案及自願減量專案審議會28日通過農業部申請的「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2項本土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事業可依此兩項減量方法執行增匯措施而取得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的誘因下,進一步投入資源在加強或改善我國既有森林、竹林經營方式,加大加速自然碳匯成效以協助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 國內碳匯方法學+2 改善森林、竹林經營有機會拿碳權

    國內碳匯方法學+2 改善森林、竹林經營有機會拿碳權

    目前國內自然碳匯方法學僅「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1項,環境部今天審議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2項方法學,代表企業未來將可透過加強或改善既存森林、竹林經營方式,以增加自然碳匯,向環境部申請取得減量額度(俗稱碳權)。

  • 碳交易平台10月2日上線 140招誘自願減量

    碳交易平台10月2日上線 140招誘自願減量

     台灣碳交易相關子法已在8月15日上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交易平台將在10月2日上線,今年將以自願減量額度為主,也就是說企業有進行減碳,比如更換LED燈管、變頻馬達,只要取得環境部核可的減量額度,該額度(碳權)就可以在碳交所交易,但僅限移轉一次,代表無法囤積碳權得利。

  • 竹林碳匯修正加嚴 建議送審查大會

    環境部2日召開「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3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針對申請按最小面積及比例聚焦討論,會議委員要求農業部加嚴定義、專案計入期標準後,送大會做最後審查。

  •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 10月2日啟動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 10月2日啟動

     國內碳權交易預計10月2日正式啟動。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28日表示,目前碳交所每周與環境部密集會議,國內碳權交易平台相關系統與正在進行細節測試,預期上線後將對企業減碳有更強烈的推進力。田建中說,未來企業更換LED燈管、變頻馬達等,可向環境部申請取得減量額度、並掛牌上架販售碳權,透過交易市場啟動減碳的正向循環。

  • 紅樹林植林隱憂 彭啟明:碳匯與生態須平衡

     環境部開始審查「紅樹林減量專案」方法學,不過有民團擔憂,紅樹林若過度擴張,會影響當地生態平衡。彭啟明24日表示,碳匯與生態本來就是應該要有平衡之處,目前正持續徵詢專家意見,審慎審查中。

  • 推動「藍碳」紅樹林惹議  國家公園署:將適地適種

    推動「藍碳」紅樹林惹議 國家公園署:將適地適種

    環境保護團體提出紅樹林(藍碳)增匯,可能衝擊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國家公園署今日強調,生態保育是濕地的優先目標,推動藍碳(紅樹林)將以「適地適種」、符合「濕地保育法」明智利用精神為方向,在可控制的人為濕地環境發展。

  • 環團籲政府勿誇大紅樹林藍碳功能 環境部:留意增匯與生態關聯

    環團籲政府勿誇大紅樹林藍碳功能 環境部:留意增匯與生態關聯

    海洋委員會與農業部提出「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引起爭議,環團23日強調,因紅樹林過度擴張,影響生態多樣性及防洪,部分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近年展開移除工作,呼籲政府不要誇大紅樹林碳匯貢獻,方法學審查應納入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意見。

  • 計算有疑慮 森林經營碳匯將再審議

     環境部19日針對農業部送審的「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進行第二次審查。會中委員對於收穫林產品碳庫計算表達疑慮,另外委員認為,專案執行前六年就適用的條件可能會讓業者偷吃步,希望農業部再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調整,決議再召開第三次專案討論會議。

  • 影響生態防洪 紅樹林植林被打槍

    影響生態防洪 紅樹林植林被打槍

     農業部建立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媒合平台,鼓勵企業參與自然碳匯專案,但海洋委員會與農業部提出「紅樹林植林」專案引起爭議。環團呼籲,生長密集紅樹林將使當地物種多樣性下降,亦影響防洪,地方政府早展開數年移除工作,現不該為增匯再種回紅樹林。

  • 儲存二氧化碳倉庫

    儲存二氧化碳倉庫

     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天然的目前有森林碳匯、海洋碳匯及土壤碳匯等自然碳匯,還有如碳封存等人工碳匯。但碳匯並不能直接抵免企業的碳排放,若要把碳匯轉換成可抵換碳排放的碳權(國內稱減量額度),則要經過公告後的方法學(現行自然碳匯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1種)執行專案,並且進行碳盤查、確認執行成效後才會核發「碳權」,依規定,碳權未來可以在碳權交易所或協議等方式交易,但要繳交手續費且僅限移轉1次。

  • 我見我思-日本J-Credit制度 與我國減碳制度初探

    我見我思-日本J-Credit制度 與我國減碳制度初探

     台灣證交所於2023年8月即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並於12月22日開放國外碳權買賣。由於我國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機制與日本相近,日本碳交易制度並擷取利弊供我國借鏡。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