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醫界聯盟的搜尋結果,共17筆
美國總統川普2025年就任後,隨即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並大幅重整「國際開發署」(USAID)業務內容。然此舉並非代表川普政府放棄對全球衛生與國際發展的領導權,而更像是一場全面的戰略轉向。
全球再生醫療市場快速成長,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3日與產業發展署及生技中心(DCB)舉辦「生醫產業商機交流」論壇,聚焦CAR-T細胞治療、3D生物列印及加速審查法規新動向。專家預期「體內CAR-T」與日本3D生物列印技術將成為產業顛覆性突破,推動癌症治療與組織修復商機。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建議,政府應透過加速審查、法規協和與跨國合作,吸引資金與技術投入,全力搶進再生醫療新藍海。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之一,政府今年起擴大補助對象,包括補助25至29歲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並加碼補助35歲、45歲、65歲女性各1次HPV檢測。台灣癌症基金會昨舉辦「台灣2030消除子宮頸癌願景 子宮頸癌篩檢政策論壇」,邀集中央政府、地方衛生單位、醫療界與學術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HPV篩檢政策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由衛福部指導、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辦理的「阿茲海默症國際論壇」,25日在亞洲生技大展舉行。來自台灣、日本與韓國的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創新治療與國家政策趨勢,並介紹新一代診斷技術與療法的最新進展。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9日)提出「各退一步」,針對立院審議行政院因應關稅的4100億元特別條例,拍板放行台電撥補、國安等項目,但必須追加普發全民現金1萬元的2300億元預算,但說法引發藍營基層「炸鍋」,認為朱為救罷免向綠營「投降」。對此國民黨立委李彥秀10日回應,針對台電撥補最後藍白黨團會有一致討論,李並直言「大罷免跟台電要不要漲價,完全沒有關係」。
亞東紀念醫院將於6月19日為患者施打新一代阿茲海默症藥物Leqembi(樂意保),成為全台首個使用該藥的醫學中心。這項突破性治療為病患帶來新選擇,也象徵台灣邁向失智症精準醫療的新時代。
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失智症人口逐漸攀升,全台約35萬人失智,其中以阿茲海默症佔約6成最多。衛福部日前核准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亞東醫院將在6月19日打下全台第一針。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呼籲,失智症應轉型為預防與早期介入,透過早期精準篩檢,讓藥物發揮最佳療效。
富士軟片於2025年4月22日宣布,其生物製藥CDMO子公司FUJIFILM Diosynth Biotechnologies(FDB)與美國製藥巨頭再生元(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簽署一項總額超30億美元的代工合約,為其生產抗體藥物,凸顯富士軟片在全球CDMO領域的領先地位。富士軟片自1934年以相機底片起家,面對數位化浪潮導致底片市場萎縮,以及日本老齡化社會的醫療需求,積極推動業務轉型。2006年進軍醫療照護產業,2011年透過收購跨足生物製藥CDMO領域,現已成為全球生物製藥CDMO產業的領導者。
2025年大阪萬國博覽會於4月13日開幕,「再生醫療」成為焦點之一,展館執行製作人、大阪大學特任教授澤芳樹特別展示以iPSC製成的迷你跳動心臟,向全球展現日本再生醫療的革命性成果。
新任美國總統川普(21)日就職,立刻就簽署行政命令,將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爭取加入WHO多年卻始終被拒於門外的台灣,未來動向如何?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強調,川普的退出是對WHO治理的不信任票,但加入WHO仍是台灣的長期目標,我國仍能因川普帶來的全球改革,而有更多的機會。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29日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生技中心、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舉辦「CDMO領航再生醫療前進產業化發展」論壇,強調臺灣業界應凝聚力量,並善用美國對中國企業制裁產生的產業缺口,積極搶占全球CDMO市場。
第77屆世界衛生大會(WHA)28日開始審查「WHO大流行協定」(WHO Pandemic Agreement),然此協定未能取得共識。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等於日內瓦舉辦「全球衛生治理與新興地緣政治風險」全球論壇。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強調,多邊合作與多邊組織是降低地緣政治負面影響的解決方案,避免民眾健康福祉受到威脅。
第77屆世界衛生大會(WHA)舉辦在即,但台灣仍未收到邀請函,儘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為此發聲明,強力鼓勵世界衛生組織(WHO)恢復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本屆WHA,但外交部長吳釗燮昨坦言,今年參加WHA可能有困難。而針對本屆大會將通過「大流行協議」,醫界籲爭取締約方資格,並將協議國內法化、接軌國際規範。
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27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會中可能通過「WHO大流行協議」(Pandemic Agreement),衛福部長日前表示將極力爭取參與。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今天表示,若我國無法參與締約,不僅民眾健康將受威脅,更可能損及全球供應鏈。台大學者陳秀熙也呼籲,希望台灣能成為締約方,或至少以觀察員身分出席。
COVID-19大流行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特別是在物流、製造、分銷等業務,因為工廠關閉及旅遊限制等措施而使生產延遲,導致關鍵零件和材料短缺,尤其在醫藥品、汽車產業和晶片領域受到的衝擊更是明顯。在疫情中,許多國家面臨口罩、隔離衣、藥用酒精等個人防護裝備及疫苗及治療藥物等醫藥工具的供應短缺,不僅帶來了醫療物資不平等的倫理問題,甚至演變成疫苗外交等政治賽局。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6日發布日發布「美國全球衛生安全策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今(27日)舉辦座談會,呼籲台灣響應該政策,擴大台灣在印太地區衛生安全議題影響力。學者指出,中共在國際組織影響力上升,使世界衛生組織(WHO)於疫情間失能,促使美國提出此戰略,台灣應把握此機會爭取加入,發揮良善力量。
行政院會25日通過衛福部「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等兩草案,將函請立法院審議。生醫業界認為,有「法」可循,將可加速產業活化,並滿足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再生醫療重鎮。